版小鹏P被周鸿祎吐槽不讲武德,车企回应来了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续航能力和性价比的追求愈发严苛。然而,当科技大佬周鸿祎公开吐槽小鹏P7+「不讲武德」时,一场关于车企营销策略与用户体验的争论被彻底点燃。这场风波不仅折射出行业「配置内卷」的现状,更暴露出消费者对「过度包装」的集体焦虑——当车企的「技术秀」遇上真实用车场景,究竟谁在「偷换概念」?
周鸿祎为何炮轰小鹏P7+「配置缩水」
360创始人周鸿祎在体验小鹏P7+后发布视频,直言其激光雷达版本与宣传存在落差:「号称能识别红绿灯,实际连斑马线都看不清」。这番吐槽迅速引发热议,网友翻出该车型发布会强调的「城市NGP高阶辅助驾驶」,质疑其功能实现度。值得注意的是,这已非首次科技圈人士质疑智能汽车「期货功能」,此前某品牌「自动泊车撞墙」事件同样掀起舆论风暴。
车企回应暗藏行业「文字游戏」潜规则
小鹏汽车官方回应称「部分功能需通过OTA升级实现」,并强调硬件完全支持未来迭代。这种「先卖车后补功能」的模式在新能源行业已成惯例,理想汽车CEO李想曾公开承认「交付时软件完成度60%是常态」。业内人士透露,车企常用「硬件预埋」「持续进化」等话术规避责任,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功能预期」的界定仍存空白。
激光雷达版比普通版贵5万值不值
争议焦点在于P7+激光雷达版较普通版溢价达5万元,但用户实测发现城区道路识别率提升有限。汽车工程师王振飞分析:「现阶段激光雷达对算法依赖度极高,就像给小学生配博士课程教材」。值得玩味的是,特斯拉始终坚持纯视觉方案,其Autopilot事故率反而低于部分配备激光雷达的车型,这引发对「堆料式创新」的重新审视。
车主实测数据撕开「智能天花板」滤镜
第三方测评机构「电车通」对10位P7+车主进行三个月跟踪,结果显示城市NGP功能使用率不足15%,主要原因为「频繁要求人工接管」「复杂路口逻辑混乱」。更有车主爆料,某些宣传中的「自动变道」功能实际触发条件苛刻,需要「车道线清晰+前后无车+曲率适中」的「理想实验室路况」。这些数据与车企演示视频形成鲜明对比。
行业监管能否终结「期货汽车」乱象
中消协2023年收到智能汽车类投诉同比激增217%,其中「功能未达预期」占比最高。工信部最新《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规定》要求车企明确标注「未完成功能」,被视作监管出手的信号。但法律专家指出,目前惩罚性赔偿标准仍不明确,某新势力品牌就曾因延迟交付FSD功能仅被判赔2000元,与其车价相比堪称「九牛一毛」。
这场风波暴露出智能汽车发展中的深层矛盾:当技术创新成为营销利器时,如何平衡用户期待与企业能力?或许正如某车企工程师匿名透露:「我们不是在骗消费者,而是连自己都不知道技术边界在哪里。」在资本狂热与技术不确定性的夹击下,这场关于「诚实创新」的拷问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