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遭家暴逃跑致丈夫身亡案家属发声:家暴为何屡禁不止?
近年来,家暴事件频频登上热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明星家暴到普通人的悲剧,每一次事件都刺痛着公众的神经。据全国妇联统计,我国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家暴,平均遭受35次后才会报警。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暴力阴影下挣扎。近日,"女子遭家暴逃跑致丈夫身亡案"再次引发热议,家属的发声让"家暴为何屡禁不止"这个老问题重回公众视野。
家暴庇护制度形同虚设
我国早在2016年就实施了《反家庭暴力法》,设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但现实中,很多受害者反映申请保护令程序复杂、执行困难。部分地区的庇护所位置偏远、条件简陋,甚至要求受害者提供"家暴证明"。这种制度性障碍让许多本可以逃离魔掌的受害者望而却步,最终酿成更严重的悲剧。
社会认知存在严重偏差
"清官难断家务事"的传统观念仍在作祟。很多人认为家暴是"私事",邻居听到打骂声选择沉默,单位发现员工受伤不闻不问。更可怕的是,部分执法人员在处理家暴案件时也持"和稀泥"态度,简单调解了事。这种社会纵容无形中为施暴者提供了保护伞,让受害者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受害者维权成本过高
从收集证据到提起诉讼,家暴受害者维权之路布满荆棘。伤情鉴定需要自费,诉讼过程漫长煎熬,离婚可能面临财产分割和孩子抚养权争夺。经济不独立的女性往往因无法承担这些成本而选择隐忍。更残酷的是,部分施暴者会以孩子、家人安全相要挟,让受害者不敢轻举妄动。
施暴者改造机制缺失
现行法律对家暴行为的惩戒力度有限,多数施暴者仅受到批评教育或短期拘留。缺乏专业的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正措施,导致家暴呈现"报警-调解-再施暴"的恶性循环。国外实践证明,强制性的心理治疗和反家暴课程能有效降低再犯率,但我国在这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
预防教育体系尚未建立
反家暴教育应该从青少年抓起,但我国中小学鲜有相关课程。很多人是在组建家庭后,才第一次听说"家暴"这个词。婚前教育中缺乏健康婚恋观的引导,部分人将控制、暴力误解为"爱的表现"。这种认知缺失为日后的家庭矛盾埋下隐患。
家暴不是家务事,而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每一起家暴案件的背后,都折射出制度漏洞和社会顽疾。当受害者不得不以极端方式自救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的沉默、冷漠和偏见,也在无形中成为了暴力的帮凶?改变需要从完善立法、强化执法、普及教育等多方面入手,更需要每个人打破沉默,对家暴勇敢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