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观众称被演唱会座椅扎伤,主办方回应引热议

4877png

近年来,演唱会市场持续火爆,粉丝们为了一睹偶像风采不惜重金购票,然而现场体验却频频暴露出安全隐患。从舞台坍塌到现场踩踏,再到最近的"座椅伤人"事件,演出场所的基础设施问题正成为行业顽疾。当观众满怀期待奔赴一场视听盛宴,却要担心最基本的座椅安全时,这无疑给整个演出行业敲响了警钟。

演唱会座椅伤人事件始末

近日,某大型演唱会现场多名观众反映被座椅金属部件划伤,有观众展示腿部被划出数厘米伤口的照片,引发网络热议。据受伤观众描述,座椅边缘金属件存在明显毛刺和尖锐突起,在昏暗环境中极易造成意外伤害。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座椅还存在螺丝松动、结构不稳等问题,给现场观众带来双重安全隐患。

主办方回应引发二次争议

事件曝光后,主办方发布声明称"座椅均通过安全检测",并将责任归咎于"个别观众不当使用"。这一回应立即在社交媒体引发轩然大波,网友纷纷晒出类似座椅安全隐患的照片作为反驳。业内专家指出,演出场馆座椅必须符合GB/T 22846-2009《公共座椅》标准,金属部件应做圆角处理,主办方的推诿态度暴露了行业监管缺失的深层次问题。

演出场馆安全隐患成行业通病

记者调查发现,此类事件并非个案。去年某音乐节就发生过类似事故,而更多潜在风险因未造成严重后果而未受关注。业内人士透露,为降低成本,部分主办方会租赁老旧场馆或使用二手设备,日常维护流于形式。在追求上座率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基础安全投入却被不断压缩,这种"重表演轻安全"的行业现象亟待整改。

观众维权面临多重困境

受伤观众反映,维权过程困难重重。一方面,现场取证难度大,多数人不会立即拍照留证;另一方面,医疗费、误工费等赔偿标准模糊,主办方往往以"赠送周边礼品"等方式搪塞。法律专家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观众购票即与主办方形成服务合同关系,因设施缺陷受伤可主张医疗费、护理费等赔偿,但实际操作中消费者常处于弱势地位。

行业规范与监管路在何方

针对频发的安全事故,多地已开始加强演出场所安全检查,但标准不统一、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专家建议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出现安全隐患的主办方实施联合惩戒;同时推行"安全一票否决制",将场地设施安全纳入演出审批硬性指标。更重要的是培养行业安全意识,让"安全办演"成为从业者的基本职业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