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蔗糖冰激凌中零蔗糖竟是商品名,专家解读背后猫腻

3309png

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零蔗糖"食品成为消费新宠,尤其夏季冰激凌市场更是刮起"无糖风暴"。然而近日多位消费者投诉,部分标榜"零蔗糖"的冰激凌产品配料表却赫然出现麦芽糖浆、结晶果糖等成分,经调查发现这些品牌竟将"零蔗糖"注册为商标而非真实配方描述。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营销乱象,折射出当前食品行业标签管理的灰色地带。

商标注册成商家文字游戏保护伞

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近三年"零蔗糖"相关商标注册量激增276%,其中87%为食品企业持有。某品牌负责人坦言:"把健康概念注册成商标后,既能规避广告法对功效宣称的限制,又能让消费者产生天然联想。"专家指出,这种操作本质上是通过商标权架空食品安全标准,当"零蔗糖"变成某企业专属商标后,其他品牌如实标注反而可能构成侵权,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

代糖添加暗藏营养学陷阱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实验发现,部分零蔗糖冰激凌总糖含量竟超普通产品。研究团队负责人解释:"商家用麦芽糖醇等代糖替换蔗糖后,虽然符合零蔗糖宣称,但代糖的升糖指数(GI值)未必更低。"更值得警惕的是,为弥补代糖的口感缺陷,产品往往会添加更多脂肪,某网红品牌零蔗糖系列脂肪含量反而比常规款高出42%,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配方设计完全违背健康初衷。

消费者认知偏差被精准利用

消费者调研显示,68%受访者将"零蔗糖"等同于无糖或低糖。某电商平台数据证实,标注"零蔗糖"的产品点击率比"低糖"高3.2倍。心理学专家分析,商家刻意强化"零蔗糖"视觉设计,弱化营养成分表展示,利用"健康光环效应"影响判断。这种营销策略使消费者在潜意识中将特定商标与健康属性绑定,却忽视实际糖分摄入风险。

现行标准存在监管盲区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仅规定"无糖"需满足含糖量≤0.5g/100g,但对"零蔗糖"等衍生表述尚无明确界定。法律界人士指出,现行商标法第11条明确禁止"直接表示商品质量特点"的标识注册,但实践中存在大量打擦边球案例。今年6月某企业申请"零添加"商标被驳回,却仍有37个类似商标处于有效状态,反映出执法尺度不统一的问题。

国际经验揭示标签管理方向

欧盟2011年起实施《营养与健康宣称条例》,要求所有食品宣称必须同步标注具体含量及每日参考值。澳大利亚则强制要求代糖产品在包装正面标明"含甜味剂"警示语。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建议,我国可借鉴"负面清单+量化标准"模式,禁止将营养成分表述注册为商标,同时要求代糖产品明确标示糖醇种类及占比,用信息透明打破商家的话语权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