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冒充县领导亲戚行骗十年 专挑香菇木耳下手
近年来,假冒领导亲属实施诈骗的案件屡见不鲜,尤其在农村地区,不法分子利用信息不对称和群众对"关系"的盲目信任屡屡得手。近日,一起跨度长达十年的诈骗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名男子冒充县领导亲戚,专门针对香菇、木耳等农产品经营者行骗。这一案件不仅暴露了农村地区防诈骗意识的薄弱,更折射出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中的信任危机。农产品经营者渴望打通销售渠道的心理,恰恰成了骗子最好的突破口。
假"皇亲国戚"的十年骗局
这名诈骗嫌疑人深谙农村人情社会的运行规则,他精心编织的身份伪装堪称"量身定制"。据调查,该男子自称是县里某领导的侄子或外甥,专门选择香菇、木耳等特色农产品产区的经营户下手。他通常会先通过中间人引荐,再以"帮忙拓展销售渠道"、"争取政府补贴"等名义取得受害人信任。十年间,他游走于多个乡镇,诈骗金额累计达数十万元。令人震惊的是,直到最近一名受害人偶然向真正的县领导求证,这场持续十年的骗局才被揭穿。
农产品行业的信任陷阱
香菇、木耳等农产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季节性特征,销售渠道单一、价格波动大是行业普遍痛点。诈骗分子正是抓住了经营者急于寻找稳定销路的心理。一位受害菇农表示:"他说能帮我们把产品卖到省城的大超市,还出示了所谓的'领导批条',我们想着县领导亲戚总不会骗人。"这种对"关系"的盲目信任,加上对正规销售渠道认知的缺乏,使得农产品经营者成为诈骗的高危人群。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案件往往因受害人碍于情面不愿报案而难以统计真实发案数。
防骗意识与制度保障的双重缺失
这起案件暴露出农村地区防诈骗宣传的盲区。与城市居民对电信诈骗的高度警惕不同,农村地区对线下接触式诈骗的防范意识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农产品销售信息服务体系的缺位也为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多位农业专家指出,建立规范的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完善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才是杜绝此类诈骗的根本之策。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领导干部亲属关系的透明度建设,让"冒充领导亲戚"的套路失去生存空间。
这起跨度十年的诈骗案给农产品行业敲响了警钟。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今天,如何构建健康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如何提升农村居民的防骗能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只有多方合力,才能避免类似"专挑香菇木耳下手"的荒唐骗局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