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辅导员工猝死 网友呼吁加强劳动权益保护
近年来,互联网教育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频频曝出员工过劳问题。从"996工作制"到"大小周",再到近日引发热议的猿辅导员工猝死事件,职场人的健康与权益保护再次成为社会焦点。据脉脉数据显示,教育行业从业者平均加班时长位居全行业前三,超60%的受访者表示曾出现过度疲劳症状。当"内卷"成为行业常态,这场关于生命与KPI的博弈,正在拷问着每一个互联网企业的社会责任底线。
猝死事件背后的行业加班文化
猿辅导员工猝死事件并非个案,它折射出在线教育行业普遍存在的高压工作生态。在资本裹挟下,各大教育机构为抢占市场份额,往往通过"人海战术"和"时间战争"来维持竞争优势。有离职员工透露,备课到凌晨两三点、连续工作十几小时是常态,所谓的"弹性工作制"实则意味着随时待命。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畸形的工作文化正在通过"狼性团队""奋斗者协议"等话术被合理化,使得劳动者在不知不觉中让渡了健康权。
维权困境:举证难与认定标准模糊
当悲剧发生后,家属往往面临维权无门的困境。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虽然将"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视同工伤,但具体认定中存在诸多模糊地带。实践中,企业常以"自愿加班""个人体质原因"等理由推诿责任。法律专家指出,互联网行业工作场所虚拟化、工作时间碎片化的特点,使得传统的工伤认定标准难以适用。更关键的是,多数劳动者缺乏加班证据留存意识,在维权时陷入"口说无凭"的被动局面。
平台经济下的劳动权益保障新课题
随着平台经济发展,传统的劳动关系认定标准面临挑战。许多教育机构通过"合伙人制""灵活用工"等方式规避用人责任,使得教师群体陷入"类雇员"的尴尬境地。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最新报告显示,在线教育行业非标准用工比例高达43%,这部分劳动者往往无法享受社保、加班费等基本权益。业内专家呼吁,应当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保障体系,将工作成果考核制下的隐性加班纳入法律规制范围,同时探索"过劳死"的专门立法可能。
这场关于生命权的讨论不应止于个案追责。当我们在为逝者扼腕的同时,更需要思考如何构建更健康的行业发展模式。从完善劳动监察机制到建立行业工时标准,从改变"唯业绩论"的企业文化到提升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这需要企业、监管部门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毕竟,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应以透支劳动者的生命健康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