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辅导员工猝死背后 互联网公司工作压力有多大

7485png

在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996"、"大小周"早已成为职场潜规则。当猿辅导28岁员工猝死的消息刷屏网络,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互联网从业者的生存现状。据《2023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显示,86.5%的互联网从业者存在过度加班情况,其中19%的人每周加班超过20小时。这场悲剧背后,折射出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工作压力困境。

互联网公司的"效率至上"文化

互联网企业普遍奉行"狼性文化",通过严苛的KPI考核和末位淘汰机制驱动员工。某大厂内部流传的"活不过35岁"的段子,暴露出行业对人力资源的透支式开发。在快速迭代的行业特性下,产品上线周期被不断压缩,程序员连续通宵改代码成为常态。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加班文化正在从技术岗位向运营、教研等岗位蔓延,猿辅导事件中的猝死员工正是课程研发人员。

隐形加班吞噬个人时间

随着移动办公的普及,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愈发模糊。企业微信的"已读未回"、钉钉的"DING一下"功能,让员工陷入24小时待命状态。调研显示,73%的互联网从业者会在深夜处理工作消息,45%的人休假期间仍需处理公务。这种"隐形加班"带来的慢性压力,正在悄无声息地损害从业者的身心健康,而相关劳动法规对此类新型加班形式尚未形成有效约束。

资本寒冬下的生存焦虑

2023年以来,互联网行业裁员潮持续蔓延,Meta、腾讯等巨头相继缩减编制。在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幸存员工往往要承接被裁同事的工作量。某电商平台员工透露,团队缩减30%后,人均负责项目数增加2倍。这种"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的现状,使得职场焦虑症、抑郁症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当保住饭碗成为首要目标,很多人不得不选择默默承受超负荷工作。

年轻群体的健康代价

《中国互联网从业者健康白皮书》显示,28-35岁人群猝死发生率较十年前增长240%。长期熬夜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久坐引发的腰椎疾病、高压环境下的心理问题,正在成为这个高收入群体的职业代价。更值得警惕的是,互联网公司普遍为员工购买高额商业保险,这种"事后补偿"机制反而可能弱化企业对健康管理的重视,形成恶性循环。

当一个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敲响警钟,我们不得不反思: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如何构建更人性化的工作机制?或许,需要企业、监管部门和从业者共同寻找平衡点,让互联网行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