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言人驳斥:中美未就关税问题展开任何磋商

4213png

近期中美经贸关系再度成为全球焦点,随着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政策持续发酵,国内进出口企业、跨境电商从业者以及普通消费者都感受到了明显的压力。从半导体到新能源汽车,从日用消费品到工业原材料,关税壁垒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在此背景下,一则关于"中美关税磋商"的传言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引发市场剧烈波动。针对这一情况,外交部发言人明确驳斥:中美未就关税问题展开任何磋商。

关税政策持续冲击全球贸易格局

自2018年贸易摩擦升级以来,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已覆盖超过3500亿美元商品。最新数据显示,受影响的中国企业数量较疫情前增长47%,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达68%。这些企业不得不通过涨价、寻找替代供应商或转移生产基地等方式应对挑战,直接导致终端消费品价格普涨12%-15%。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关税政策正在产生"叠加效应",进一步加剧各国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压力。

虚假信息如何搅动资本市场神经

本次"中美关税磋商"传言出现后,A股航运板块单日振幅达5.2%,人民币汇率波动超300个基点。市场过度反应暴露出三个深层次问题:一是投资者对政策信息甄别能力不足,二是部分自媒体为流量刻意模糊信源,三是中美经贸关系的敏感性持续升高。专家指出,这类未经证实的消息往往被投机资金利用,造成市场异常波动,最终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外交部表态背后的政策信号解读

发言人此次明确否认磋商传闻,释放出三重政策信号:首先表明中方在关税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未变,反对单边主义贸易政策的立场具有连续性;其次显示当前阶段中美经贸沟通仍聚焦于技术层面具体问题;最重要的是强调任何重大政策调整都需通过官方渠道正式发布。这种及时澄清既维护了市场秩序,也避免了外界对中美关系产生误判。

企业应对贸易壁垒的实战策略

面对持续存在的关税压力,头部企业已探索出多元化应对方案。某家电巨头通过墨西哥"曲线出口"模式,成功规避25%的额外关税;跨境电商平台则采用"前置仓+本地化运营"策略,将平均物流时效缩短至3天的同时降低关税影响。法律界人士建议,企业应建立关税动态监测机制,充分利用RCEP等区域贸易协定,并考虑通过产品重新分类等合规方式优化成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