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府捞面同面不同价引争议,打工人的钱就这么好赚?

6508png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往往是打工人最便捷的慰藉。然而近期和府捞面因"同面不同价"的定价策略被推上风口浪尖——同一款番茄肥牛面,上海环球港店售价48元,杭州某商场店却只要39元,9元差价足以买两瓶矿泉水。这不禁让人发问:当连锁餐饮品牌在不同商圈玩起"价格魔术",究竟是成本使然,还是把打工人当成了"人形ATM"?

商圈定位成价格分水岭

打开和府捞面门店地图会发现,高价门店集中出现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北京国贸商圈的客单价普遍比社区店高出15%-20%,这种"看人下菜碟"的定价方式已成行业潜规则。某餐饮品牌总监透露:"商场收取的租金能差5倍,品牌方自然要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但消费者质疑:当一碗面的价格够买半只烧鸡时,所谓的"品质升级"是否只是镀金包装?

隐形菜单背后的价格游戏

有消费者发现,同一门店内也存在"价格迷阵"。通过扫码点餐系统,系统会根据用户画像动态推荐加料组合,原本28元的草本汤面经过"智能推荐"很容易突破40元。更隐蔽的是,部分门店将免费续面服务藏在二级页面,新客不主动询问就需支付额外费用。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消费设计,让许多打工人结账时才惊觉被"套路"。

供应链成本还是品牌溢价?

和府捞面宣称高价源于"草本现熬"工艺,但财报显示其食材成本占比始终维持在30%左右,与普通面馆持平。真正飙升的是营销费用——2022年品牌联名、KOL推广支出增长217%,这些成本最终都折算进每碗面里。当消费者为"网红打卡墙"和"限量周边"付费时,碗里的面条似乎成了最不值钱的配角。某餐饮分析师指出:"现在评判面馆的标准不再是'好不好吃',而是'值不值得发朋友圈'。"

从奶茶到面条,新消费品牌正在用相同的剧本改写餐饮逻辑。当打工人看着工资条计算"这碗面要工作多少分钟"时,或许该思考:我们吃的究竟是食物,还是为资本精心设计的消费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