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银行门口有人抢钱,男子被行拘!警方公布案件细节

5318png

在信息爆炸的社交媒体时代,真假难辨的网络谣言正以惊人速度侵蚀社会信任基础。据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金融领域不实信息举报量同比激增67%,其中"银行挤兑""抢劫"类谣言占比高达41%。这种制造恐慌的虚假信息不仅扰乱金融秩序,更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近日某地警方就查处了一起典型案例——男子王某在短视频平台散布"银行门口发生抢劫"的谣言,最终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处罚。

短视频成谣言重灾区 警方雷霆出击

案件起源于一段15秒的短视频,画面中某银行网点前聚集着十余人,配文称"歹徒持刀抢钱,现场混乱"。该视频在3小时内获得2.7万次转发,导致当天该银行网点出现异常客流。警方调查发现,实际是银行开展客户回馈活动引发排队,王某为博取流量故意编造惊悚情节。网安部门通过视频元数据定位,在谣言发酵6小时后就将嫌疑人抓获。

造谣者面临三重法律代价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王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处5日行政拘留。律师指出,此类行为还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若造成银行实际损失需赔付。更严重的是,按照两高司法解释,点击量超5000次的网络谣言可构成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最高面临7年有期徒刑。本案中王某账号粉丝量达8万,已涉嫌刑事犯罪门槛。

AI技术成谣言鉴定新利器

在此类案件侦办中,警方首次采用时空轨迹交叉验证技术。通过调取银行监控与手机基站数据,确认王某拍摄时现场无异常。同时运用AI声纹比对,发现视频中"快跑"等画外音系后期添加。网安专家表示,新一代谣言识别系统能通过分析设备指纹、编辑痕迹等20余项特征,将虚假内容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2%。

金融机构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涉事银行在事发后1小时内即通过官网、APP弹窗等7个渠道发布辟谣声明,同步向监管部门报备。监控显示,网点在谣言传播高峰期出现37名客户集中取款,经工作人员解释后28人选择继续办理存款业务。银保监会近期下发通知,要求各银行完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重大不实信息需在90分钟内启动响应。

网民媒介素养亟待提升

调查显示62%的转发者承认"只看标题没点开视频"。心理学专家分析,金融类谣言往往利用人们"损失厌恶"心理,通过制造紧迫感降低理性判断能力。国家网信办"清朗"专项行动已将金融谣言列为重点整治对象,同时建议公众遵循"三不"原则:不轻信来源不明信息、不传播未经核实内容、不点击可疑网络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