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毅告黑名单后续:工作室再发严正声明,绝不姑息网络暴力
在信息爆炸的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暴力已成为困扰公众人物的顽疾。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近60%的网民曾遭遇过网络暴力,而明星群体更是重灾区。当键盘侠躲在匿名ID后肆意攻击时,维权成本高、取证难等问题让许多受害者选择沉默。近日,演员成毅工作室再发严正声明,以法律武器反击恶意造谣者,这场持续半年的"告黑"行动犹如一记重拳,击中了网络暴力的七寸。
工作室三度亮剑释放维权信号
成毅工作室此次声明已是年内第三次针对网络暴力发声,与前两次单纯警告不同,最新声明直接附上了已完成取证的25个侵权账号清单。声明中特别强调"已启动刑事自诉程序",这种从民事索赔升级为刑事追责的转变,显示出工作室"零容忍"的强硬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名单中包含多个曾组织性发布P图、编造绯闻的营销号,其恶意程度已明显超出正常舆论监督范畴。
网络暴力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随着案件进展,一条以"明星黑料"为商品的灰色产业链逐渐曝光。调查发现,某些职业黑粉头目通过境外社交平台接单,以每条50-200元不等的价格组织刷屏式辱骂。更触目惊心的是,部分账号背后竟是专业公关公司,利用"先黑后洗"的套路胁迫艺人合作。某法律人士透露,成毅方提交的证据中,包含完整的资金流水与聊天记录,这些铁证或将揭开娱乐圈黑公关的冰山一角。
司法实践正在重塑网络边界
北京互联网法院数据显示,2023年明星网络侵权案胜诉率已达89%,但判赔金额中位数仅3.2万元,与维权成本严重倒挂。成毅案的特殊性在于,其代理律师创造性运用了《刑法》第246条诽谤罪条款,使两起案件成功刑事立案。这种突破意味着,当恶意谣言点击量超5000次或转发超500次时,造谣者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震慑效果远超民事赔偿。
平台责任缺失加剧维权困境
尽管成毅工作室多次向平台投诉涉事账号,但截至声明发布日,仍有11个账号处于活跃状态。某社交平台内部人士坦言,根据现行"通知-删除"规则,平台只有在接到法院判决后才会封号。更吊诡的是,部分黑粉利用平台算法漏洞,通过拼音缩写、谐音字等方式持续输出攻击内容。这种"打地鼠"式的对抗,暴露出内容审核机制与实名制监管的双重失效。
粉丝群体陷入维权悖论
在成毅超话里,每日仍有大量粉丝自发举报恶意言论,但过度举报反而导致部分账号被系统误判为"恶意投诉"。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黑粉故意刺激粉丝群体情绪,制造"网暴反击网暴"的恶性循环。心理学专家指出,这种持续性的网络对峙会造成集体焦虑,而工作室此次明确呼吁"拒绝以暴制暴",为粉丝维权划出了理性边界。
当朝阳法院受理成毅刑事自诉案的消息冲上热搜,相关话题24小时内阅读量突破7亿。这场维权风暴不仅关乎个体权益,更在试探网络言论的法治红线。正如某官媒评论所言:"清除网络暴力毒瘤,既需要成毅们的较真,更需要制度性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