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辅导员工猝死引热议 亲属质问:谁来为生命负责?
近年来,互联网教育行业在资本助推下狂飙突进,"996"、"大小周"等畸形加班文化逐渐成为行业潜规则。当在线教育平台猿辅导一名年轻员工猝死的消息冲上热搜,舆论场瞬间被点燃——这已是今年第三起引发广泛关注的互联网从业者猝死事件。高压工作环境与生命权之间的尖锐矛盾,让无数打工人产生强烈共鸣:在追逐KPI的道路上,谁该为透支的生命买单?
猝死事件背后的行业加班文化
据家属透露,猝死员工生前长期处于"早9点至凌晨2点"的工作状态,节假日经常被临时召回。这种工作强度在在线教育行业并非个例,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教育科技行业平均加班时长较传统行业高出47%。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通过"自愿奋斗协议"、"弹性工作制"等名义规避劳动法监管,将超时加班包装成"创业精神"。有离职员工透露,企业微信群里凌晨发出的消息显示"已读未回"会成为绩效考核的扣分项。
维权困境中的法律盲区
当家属带着尸检报告要求认定工伤时,却遭遇了法律实践中的灰色地带。现行《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可认定工伤,但互联网行业普遍存在的居家办公、碎片化加班等新型用工方式,使得"工作时间"界定困难。有律师指出,近三年互联网行业猝死案例中,最终被认定工伤的比例不足30%。更棘手的是,即便胜诉,企业通常只需承担数十万元赔偿,与其通过压榨人力获取的利润相比可谓九牛一毛。
资本狂欢下的生命价值追问
在线教育赛道在疫情期间吸纳超千亿融资,头部企业估值动辄百亿美元,这些光鲜数字背后是无数普通员工用健康堆砌的基石。有投资人私下承认,资本方明知行业存在过度加班问题,但更看重"人效比"数据。当某机构研报将"员工平均年龄26岁"列为猿辅导竞争优势时,这种将年轻等同于"耐耗"的价值取向已引发伦理争议。社会学专家指出,这种将人物化为"人力资源"的思维,本质上是对现代文明底线的挑战。
事件持续发酵中,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反思:当企业把"狼性文化"作为核心价值观,当"拿命换钱"成为职场生存法则,我们是否正在集体默许一种新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相关部门的介入下,这场关于生命权与企业发展权的讨论,或许将成为改变互联网行业生态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