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员工小时工时仍被约谈,公司回应称将调查核实

2129png

互联网大厂加班文化再引争议

近年来,996工作制、大小周等加班现象在互联网行业愈演愈烈,员工健康与工作平衡问题持续引发社会讨论。据脉脉《2023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超六成互联网从业者每周加班超过10小时,近三成存在失眠、焦虑等健康问题。就在近日,小米公司某员工在社交平台爆料称自己已连续多日工作12小时,仍被主管约谈绩效问题,该事件迅速冲上热搜,将大厂用工矛盾再次推向风口浪尖。

涉事员工称遭遇变相"工时PUA"

爆料内容显示,该员工所在部门近期推行"自愿加班"制度,但实际形成全员留岗的隐性规则。在提交病假申请时,主管以"项目冲刺期"为由要求其线上办公,而当月绩效考核却被标注"工作饱和度不足"。类似案例并非个例,知乎相关话题下有多名认证小米员工反映,公司虽未明文规定加班,但通过OKR考核、末位淘汰等机制变相推动超时工作,部分团队甚至形成"谁先走谁认输"的畸形文化。

小米官方回应暴露管理漏洞

面对舆论发酵,小米集团公关部负责人王化在微博回应称"公司严禁强制加班,已成立专项组核查"。但网友发现,其2022年财报显示研发人员年均薪酬增长17%,而人均创收增幅达34%,被质疑通过人力压缩提升效能。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小米《员工手册》中明确规定"每日加班不得超过3小时",但多位内部人士透露,实际执行中存在用"弹性工作制"规避加班费、将加班时长转化为"奋斗者积分"等操作。

律师解读企业合规边界

劳动法专家朱瑞指出,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1条,企业安排加班需与工会或劳动者协商,且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现实中很多企业通过"自愿加班协议"、"项目责任制"等模糊界限,但若存在绩效考核与加班时长隐性挂钩、病假期间强制工作等情况,仍构成变相强制加班。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北京人社局已将某互联网企业类似行为认定为"规避加班费支付义务",开出首张"隐形加班"罚单。

职场新生代倒逼管理变革

脉脉最新数据显示,00后职场人在求职时最关注"工作生活平衡",占比达58%。部分互联网企业已开始调整,如快手取消大小周后员工满意度提升12个百分点。但根本矛盾在于,在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企业既要控制人力成本又要维持创新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指出,未来企业管理或将转向"敏捷组织+智能工具+人性化制度"的新模式,单纯依赖人力压榨的增长逻辑已难持续。

此次事件暴露出互联网行业在快速发展中积累的管理痼疾。当"奋斗"与"透支"的边界日益模糊,企业需要建立更科学的效能评估体系,而监管层面的劳动权益保护也需跟上新就业形态的发展。正如某网友评论:"我们崇尚奋斗,但拒绝以健康为代价的伪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