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励谈王俊凯:他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年轻演员的演技实力常常被市场热度所掩盖。观众苦"鲜肉无演技"久矣,影视行业也陷入"用流量还是用实力"的两难抉择。当知名制片人方励公开评价王俊凯"表现超出预期"时,这个看似平常的评价却在业内激起千层浪——这或许标志着新生代演员正在打破大众刻板印象,用实力完成从偶像到演员的蜕变。
方励眼中的"意外之喜"
作为《断·桥》《749局》等口碑作品的制片人,方励对演员的要求向来严苛。他在采访中坦言,最初对王俊凯的表演并未抱太高期待,但合作过程中,这位年轻演员展现出的专注力和可塑性令人惊喜。特别是在《断·桥》拍摄现场,王俊凯为角色减重20斤,连续多日在40度高温下完成高难度动作戏,这种专业态度彻底改变了方励对流量明星的认知。
从偶像到演员的破茧之路
王俊凯的转型并非偶然。观察他近年的作品轨迹可见明显进阶:从《天坑鹰猎》的青涩尝试,到《重生之门》的稳定输出,再到《万里归途》中与张译对戏不落下风。业内导演透露,他会在片场反复观看监视器回放,主动要求重拍不满意的镜头。这种"自虐式"的打磨,正是打破偶像桎梏的关键钥匙。
流量时代的演技突围战
当资本追逐数据,市场迷信流量时,像王俊凯这样的年轻演员正在重塑行业规则。有数据显示,其主演电影《断·桥》豆瓣开分7.6,猫眼观众评分9.1,证明流量与品质可以共存。这种突围不仅需要个人努力,更需要像方励这样敢于给新人机会的制作人。正如某影评人所言:"当市场开始奖励认真演戏的流量明星,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才有望打破。"
新生代演员的行业启示录
王俊凯的案例给影视行业带来多重思考:制作方是否该重新评估年轻演员的潜力?观众是否该摘下对"流量"的有色眼镜?值得注意的是,与其同期的易烊千玺、刘昊然等也在通过作品证明自己。这种集体转型或许预示着:当95后演员开始掌握表演话语权,中国影视的演员断层问题或将找到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