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病重老人被银行要求亲自取钱后去世,社会呼吁人性化服务

8197png

在数字化服务高速发展的今天,"证明你妈是你妈"式的奇葩证明尚未绝迹,银行"必须本人办理"的冰冷规定又酿悲剧。近日,陕西西安一名重病老人被担架抬进银行取款的视频引发全网愤怒——家属持齐全证件仍被要求重病老人亲自到场,最终老人在办理业务后不久离世。这场本可避免的悲剧,暴露出金融服务中机械执行规定与人性化缺失的尖锐矛盾,也叩击着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尊严。

制度刚性下的生命悲歌

事件中老人家属手持医院证明、公证文书等全套材料,仍被银行以"内部规定"为由拒绝代办。工作人员反复强调"必须本人来"时,病床上插着氧气管的老人正忍受着器官衰竭的痛苦。这种将流程置于生命之上的做法,折射出某些机构将风险防控异化为责任推诿的现状。类似案例屡见不鲜:海南瘫痪老人被120抬进银行改密码,江苏癌症患者被要求到现场激活社保卡。当"合规"成为冷漠的挡箭牌,制度本应保障的公平正义反而成了压垮弱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科技赋能为何难破服务困局

在刷脸支付普及的今天,银行远程视频核身技术早已成熟。事件涉事银行APP其实具备"特殊客户上门服务"申请入口,但基层员工要么不知晓该功能,要么因免责心理选择最保守的操作方式。某商业银行内部调研显示,87%的一线柜员更倾向严格执行书面流程,即便知道有变通方案。这种"系统有功能、员工不敢用"的割裂,暴露了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中"重技术轻机制"的深层矛盾。当生物识别能秒开百万额度的网贷,却验证不了一个重病老人的身份,这样的科技进步是否偏离了初心?

人性化服务缺失的社会代价

事件发酵后网友晒出的经历触目惊心:有家属推着植物人办理遗产继承,有子女抱着骨灰盒销户。这些极端案例背后,是3000万失能老人和2.8亿60岁以上群体面临的共同困境。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2年金融服务投诉中,22%涉及特殊群体便利性不足。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公共服务机构带头示范机械执法,会形成恶劣的社会示范效应。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调查发现,78.6%的受访者在遭遇机构推诿后,会对助人行为产生犹豫。这种社会信任的流失,远比单次事件的影响更为深远。

在这场悲剧引发的全民讨论中,某网友的质问发人深省:"当我们老去,是否也要被担架抬着证明自己还活着?"金融服务作为社会运转的基础设施,其温度直接衡量着文明的刻度。在技术手段已能解决大多数核验难题的今天,或许我们真正欠缺的,是把那句"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从墙上标语转化为柜台实践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