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发布山西订婚强奸指导案例:婚约关系中性侵行为将从严惩处
近年来,婚约关系中的性侵案件频频引发社会热议,受害者往往因"未婚夫妻"的特殊身份而陷入维权困境。从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到多地曝光的婚约纠纷,这类案件暴露出法律认定模糊、受害者举证难、传统观念束缚等多重问题。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山西订婚强奸指导案例,明确"婚约关系中性侵行为将从严惩处"的司法态度,这一裁判要旨犹如一剂强心针,为维护婚内性自主权划出清晰法律红线。
婚约不是性侵免责金牌
传统观念中,订婚常被视为"准婚姻关系",这种认知误区让部分施暴者产生"合法化"性侵的荒谬心理。最高法指导案例明确指出,婚约仅具有民事约束力,绝不能成为性暴力行为的"护身符"。判决书特别强调,无论双方是否存在婚约关系,只要违背妇女意志强行发生性关系,均构成强奸罪。这一司法认定彻底击碎了"订婚即默认性同意"的封建糟粕,彰显了法律对人身权利的绝对保护。
电子证据成关键突破口
在山西案例中,女方提供的通话录音、伤痕鉴定、即时通讯记录等电子证据形成完整证据链,为案件定性提供决定性支撑。指导案例详细列举了聊天记录中"明确拒绝的表述"、事发后就医记录等新型证据的采信规则。这为同类案件树立了证据收集范本,提示受害者应及时固定通讯记录、医疗证明等关键证据,也警示施暴者不要心存侥幸——数字时代的所有行为痕迹都可能成为法庭上的铁证。
彩礼返还与刑事追责分离处理
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退还彩礼就撤案"错误认知,指导案例创造性地将民事纠纷与刑事犯罪区隔处理。判决书明确表示,即便女方家庭返还彩礼,也不影响强奸罪的成立与量刑。这种"民刑分立"的处理原则,既防止犯罪分子利用经济补偿逃避刑责,也避免将婚姻财产纠纷与性侵犯罪混为一谈,体现了司法裁判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
量刑从严传递司法警示
相较于普通强奸案件,该指导案例对婚约关系中的性侵行为明确了从重处罚倾向。主审法官在释法时指出,利用特殊身份关系实施性侵更具隐蔽性和危害性。判决最终顶格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三年,释放出"身份特权不是减刑理由"的强烈信号。这种从严惩处的司法导向,既是对潜在犯罪者的震慑,更是对社会上"家事不算强奸"错误观念的彻底纠偏。
最高法通过这个里程碑式的指导案例,将民法典"禁止家庭暴力"的原则延伸至婚前关系领域。当法律利剑斩断"以爱为名"的暴力枷锁,每个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性自主权才真正获得制度性保障。这份判决不仅是个案的正义,更是推动婚恋观念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司法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