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癌症专盯岁以上人群!医生教你如何科学筛查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环境污染加剧,癌症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但有一种癌症却"偏爱"40岁以上的中青年群体,它就是结直肠癌。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每年超过40万例,且80%以上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这一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反映出我国结直肠癌筛查普及率不足的严峻现状。
结直肠癌为何"偏爱"40岁以上人群
医学研究表明,40岁是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分水岭。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修复能力下降,加上长期不良饮食习惯的累积效应,使得这一年龄段人群成为高危群体。特别是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的人群,肠道息肉恶变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此外,遗传因素也是重要诱因,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年龄往往更早。
这些早期信号千万不能忽视
结直肠癌早期症状往往比较隐匿,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肠胃问题。需要特别警惕的症状包括:持续两周以上的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交替)、便血或黑便、不明原因消瘦、持续腹部不适等。值得注意的是,约30%的患者早期仅表现为贫血症状,这是因为肿瘤慢性出血导致铁流失所致。一旦出现这些警示信号,建议立即就医检查。
肠镜检查仍是金标准
在众多筛查手段中,肠镜检查以其直观、准确的特性被公认为"金标准"。它不仅能发现早期肿瘤,还能在检查过程中直接切除癌前病变的息肉。对于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对于抗拒传统肠镜的患者,目前还有无痛肠镜、胶囊内镜等更舒适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检查前3天需要低渣饮食,并按要求服用清肠药物以确保检查质量。
新型筛查手段助力早发现
除肠镜外,粪便潜血试验(FIT)和粪便DNA检测是两种重要的初筛手段。FIT检查简便经济,适合大规模筛查,但需要每年进行一次。粪便DNA检测则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能检测到91%的结直肠癌和69%的进展期腺瘤。对于高风险人群,医生可能还会建议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或CT仿真肠镜等检查。这些方法各有优劣,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最适合的筛查方案。
改变生活方式可降低30%发病风险
预防胜于治疗,研究证实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建议日常饮食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肉制品;保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控制体重,BMI保持在18.5-23.9之间;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将筛查年龄提前5-10年,并考虑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