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贻可谈陈玘养猪:技术不足还是运气差?存活率低真相

2805png

近年来,农业创业成为热门话题,不少体育明星也跨界尝试,前乒乓球世界冠军陈玘的养猪项目却频频引发争议。据媒体报道,其养殖场存活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引发网友热议:究竟是技术短板还是运气不佳?作为陈玘的昔日队友,现任四川乒乓球队总教练邱贻可近日在接受采访时,首次详细回应了这一事件,为公众揭开了明星农业创业背后的真实困境。

养殖技术门槛被严重低估

邱贻可在采访中坦言,很多跨界创业者都低估了现代农业的技术含量。他指出陈玘最初认为"养猪就是喂饲料",但实际上从种猪选育到疫病防控,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团队支撑。现代规模化养殖要求掌握生物安全、环境控制等二十多项核心技术指标,而传统农户的散养经验在工业化养殖中完全失效。这直接导致陈玘团队在非洲猪瘟防控中出现重大疏漏,首批500头种猪死亡率高达60%。

明星效应难破农业周期律

邱贻可特别提到,名人身份在农业领域是把双刃剑。虽然初期能快速获得政策支持和媒体关注,但农业特有的生产周期无法加速。以生猪养殖为例,从建场到出栏至少需要18个月,期间要持续投入数千万元。当明星光环带来的短期流量消退后,真正的考验才开始。陈玘项目在第三年遭遇市场价格暴跌,正是没有做好长期资金规划的结果。

管理能力成致命短板

在分析具体运营问题时,邱贻可透露养殖场曾发生重大管理事故。由于缺乏专业人才,陈玘团队将饲料采购交给不具备资质的亲戚负责,导致霉变玉米引发大面积肠胃疾病。更严重的是,技术员与饲养员之间存在严重沟通障碍,一份疫苗接种记录竟出现三个不同版本。这些细节暴露出体育团队直接转型农业的管理不适配。

自然风险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邱贻可最后提到,农业本质上仍是看天吃饭的行业。陈玘养殖场选址在丘陵地带,本为节约土地成本,却连续两年遭遇极端降雨,排污系统三次瘫痪引发环保处罚。2022年冬季的罕见寒潮更是直接导致200多头待产母猪流产。这些不可抗力因素叠加,最终使项目陷入恶性循环。

这场跨界创业的挫折,折射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中的深层矛盾。当资本与名人效应遭遇农业的特殊性,光有热情远远不够。邱贻可的剖析不仅解开了陈玘项目的失败谜团,更为所有准备投身农业的跨界者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