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用假学历获高管职位 被识破后起诉公司索赔引哗然

6128png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学历造假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据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近3年简历造假案例年均增长27%,其中学历造假占比高达43%。这背后折射出就业市场的残酷现实:一方面企业不断提高用人门槛,另一方面求职者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就在上周,一起"女子用假学历获高管职位被识破后起诉公司索赔"的案件引发舆论哗然,将职场诚信危机再次推向风口浪尖。

假学历如何突破企业层层审核

涉事女子张某通过精心伪造的985高校硕士学历,成功应聘某科技公司市场总监职位,月薪高达5万元。令人震惊的是,其伪造的学历证书甚至通过了第三方背调公司的核查。专业人士指出,当前学历验证体系存在明显漏洞:学信网只能验证2001年后的学历,且部分民办院校数据不全;而人工背调又容易受造假者提供的虚假联系人蒙蔽。此案暴露了企业在人才甄别机制上的重大缺陷。

东窗事发后的离奇诉讼

工作8个月后,公司因张某多次出现专业常识错误启动复查,最终发现其真实学历仅为大专。在解除劳动合同后,张某竟以"公司单方解除合同未提前通知"为由提起劳动仲裁,索赔16万元经济补偿。法律专家分析称,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6条,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但司法实践中对"欺诈程度"认定存在争议。更值得关注的是,张某在庭审中辩称"实际工作能力已通过试用期考核",这种诡辩逻辑引发广泛讨论。

职场诚信体系遭遇信任危机

该事件在脉脉等职场社区引发热议,72%的受访HR表示将加强背调力度。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唯学历论"遇上就业内卷,是否变相催生了造假产业链?某调查显示,淘宝上"学历包装"服务月销量超过2000单,价格从500元到2万元不等。企业用人标准的异化与求职者的生存焦虑,正在形成恶性循环。此案或许提醒我们:重建职场诚信,需要企业改变僵化的用人标准,建立更科学的能力评估体系。

这起荒诞诉讼的背后,是亟待规范的就业市场秩序和需要反思的社会评价机制。当一纸文凭的价值被无限放大,当能力证明让位于学历门槛,类似的闹剧恐怕还会继续上演。如何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建立更包容的用人标准,将成为企业和监管部门必须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