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警告:网红‘小念噢’行为或触犯法律,刑事责任不可免

1277png

在短视频平台野蛮生长的时代,网红为博眼球频频突破底线的事件屡见不鲜。从"大胃王"假吃到剧本炒作,从低俗表演到危险挑战,流量至上的畸形生态正不断冲击法律红线。近日,坐拥百万粉丝的网红"小念噢"因一系列争议行为被律师公开警告可能面临刑事责任,再次将"网红行为边界"这一社会议题推向风口浪尖。

擦边内容背后的法律雷区

据法律专家分析,"小念噢"视频中多次出现的诱导打赏、虚假宣传等行为,已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电子商务法》。其团队通过编排剧本制造虚假人设,在直播中暗示"刷礼物可获特殊福利",这种带有欺诈性质的营销手段可能构成诈骗罪。更严重的是,部分视频刻意展示危险动作,若造成粉丝模仿导致伤亡,或将承担过失致人伤亡的刑事责任。

平台责任与监管缺位的双重困境

事件曝光后,网友质疑平台审核机制形同虚设。数据显示,该网红账号曾被举报27次却未受处理,暴露出内容平台"重流量轻监管"的运营模式。现行《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虽明确要求平台建立审核制度,但执行中常出现"举报-短暂下架-换壳重生"的恶性循环。法律界人士指出,若平台明知违规仍纵容传播,可能构成共同侵权。

网红经济的法治化转型迫在眉睫

随着"清朗"专项行动持续推进,2023年已有超1.2万个违规网红账号被处置。中国社科院最新研究报告显示,76%的网民支持对网红实施职业资格认证。此次事件中,律师特别强调《刑法》第293条关于寻衅滋事罪的适用性——若网红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即便获得高额打赏也难逃法律制裁。这为行业敲响警钟:流量狂欢必须止步于法律框架之内。

当某平台粉丝为"小念噢"集体发起"救援打卡"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将重点监控教唆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的直播行为。这场关于网红行为边界的讨论,已然超越个案范畴,成为检验互联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