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特权滥用?警方回应空车鸣笛事件调查进展
近年来,救护车特权滥用问题频频引发社会热议。每当救护车鸣笛声响起,路上车辆纷纷避让,这本是生命通道的保障,但近期多起"空车鸣笛"事件却让公众开始质疑:这条绿色通道是否被某些人当成了特权捷径?据不完全统计,仅2023年上半年,全国就曝光了17起救护车违规使用案例,其中"空车鸣笛"占比高达41%。这一现象不仅损害了急救系统的公信力,更可能导致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错失黄金抢救时间。
网传视频引爆舆论 救护车空驶鸣笛引质疑
事件起源于一段在社交媒体疯传的行车记录仪视频。画面显示,一辆标有"急救"字样的救护车在早高峰时段持续鸣笛,但当其超越社会车辆后,细心的网友发现车内并无患者,仅有驾驶和副驾驶两名工作人员。该视频在抖音平台获得超过200万次播放,评论区近3万条留言中,87%的网友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愤怒。多位医疗从业者留言指出,根据《救护车管理办法》,空车状态严禁使用警报器,这种行为已涉嫌违规。
警方成立专项调查组 涉事车辆已被暂扣
事发地交警支队迅速作出反应,成立由法制科、督察大队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最新通报显示,涉事救护车属于当地一家民营医院,车载GPS数据显示,当天该车确实在执行完转运任务后空车返回。警方已暂扣车辆行车记录仪和警报器使用记录,并对两名当值人员进行询问。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发现该车近三个月警报器使用频次异常偏高,是同级救护车的2.3倍,这一数据差异正在进一步核实中。
行业潜规则浮出水面 多家医院存在类似问题
随着调查深入,更多行业乱象被曝光。有匿名救护车司机透露,部分民营医院将救护车作为"移动广告",通过频繁鸣笛提升能见度;还有单位为节省时间,让空返车辆继续使用特权车道。某三甲医院急诊科主任坦言,这种现象在民营医疗机构尤为突出,他们曾记录到同一辆民营救护车一天内6次经过医院门口且次次鸣笛。业内人士估算,全国每年因救护车特权滥用造成的交通秩序混乱事件超过500起。
法规执行存在盲区 监管体系亟待完善
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虽然规定特种车辆非执行紧急任务时不得使用警报器,但对"紧急任务"的界定模糊。多地120急救中心表示,他们只能管理直属车辆,对挂靠车辆缺乏有效约束。更棘手的是,现有技术难以实时判断车内是否载有患者。专家建议借鉴深圳做法,为救护车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实时上传警报器使用记录和车内画面,同时建立跨部门的联合惩戒机制,将违规行为与医疗机构评级直接挂钩。
这起事件暴露出急救体系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当生命通道变成某些人的特权捷径,损害的不仅是交通秩序,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警方表示将在一周内公布最终调查结果,并欢迎公众继续提供相关线索。如何平衡急救效率与制度规范,将成为未来急救体系改革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