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骚扰未成年女乘客问'是否处女',律师:涉嫌违法

2236png

近年来,网约车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安全隐患。特别是女性乘客,尤其是未成年女乘客的乘车安全问题,频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乘客隐私泄露到言语骚扰,甚至更严重的侵害事件,这些乱象不仅引发了公众的担忧,也对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最近,一则"司机骚扰未成年女乘客问'是否处女'"的新闻再次将网约车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律师明确指出这种行为已涉嫌违法。

网约车安全漏洞频现引发社会担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约车已成为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选择。然而,平台审核不严、司机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乘车安全隐患始终存在。数据显示,2022年网约车相关投诉中,涉及骚扰的案例占比高达15%,其中针对未成年人的骚扰事件尤为恶劣。这类事件不仅给受害者造成心理创伤,更暴露出平台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上的严重缺失。

言语骚扰的法律边界与违法认定

在这起引发热议的事件中,司机询问未成年女乘客"是否处女"的行为,看似只是言语上的不当,实则已经触碰法律红线。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任何带有性暗示的言语骚扰都可能构成违法。律师指出,针对未成年人的此类行为性质更为恶劣,涉嫌违反多项法律规定,包括但不限于性骚扰、侮辱他人等,严重者甚至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未成年人乘车安全防护亟待加强

未成年人在乘车过程中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专家建议,平台应当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乘车保护机制,包括设置一键报警功能、行程自动分享给监护人、匹配女性司机等。同时,家长也需要加强对未成年子女的安全教育,告知其遇到可疑情况时的应对措施,避免单独在夜间乘车等高风险行为。

平台责任与行业监管的双重缺失

这起事件再次折射出网约车平台在司机管理和用户保护方面的严重不足。多数平台对司机的背景审查流于形式,对投诉处理效率低下,甚至存在包庇行为。监管部门应当建立更严格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屡次发生安全事件的平台加大处罚力度。同时,推动建立行业黑名单共享机制,防止问题司机在不同平台间"流窜作案"。

社会共治构建安全出行环境

解决网约车安全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除了平台和监管部门,社会各界都应参与其中。媒体要加强舆论监督,曝光违法违规行为;学校要开展针对性安全教育;乘客也要提高警惕,遇到骚扰及时取证举报。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防护网,才能真正为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营造安全的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