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女孩称被女教官殴打:'以为是妈妈允许的',涉事机构回应

4768png

近年来,青少年教育培训行业蓬勃发展,各类军训、夏令营、素质拓展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在光鲜亮丽的宣传背后,一些机构的监管缺失、师资良莠不齐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近日,一则"13岁女孩称被女教官殴打"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涉事女孩表示"以为是妈妈允许的",更让这起事件蒙上了一层令人心痛的色彩。

女教官暴力管教引发家长质疑

据媒体报道,13岁女孩小丽(化名)在参加某培训机构组织的军训活动期间,多次遭到女教官的殴打和辱骂。小丽表示,女教官用戒尺打手心、掐手臂,甚至当众羞辱她。令人震惊的是,小丽称"以为是妈妈允许的",因为报名时家长签署了同意书。这一细节暴露出部分培训机构在获取家长授权时存在模糊地带,甚至可能故意规避责任。

涉事机构回应称"正常管教"

面对舆论质疑,涉事培训机构发表声明称,教官行为属于"正常管教范畴",并表示已对涉事教官进行停职调查。机构负责人强调,他们的教育方式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认可,个别学员不适应是正常现象。然而,这种回应并未平息公众质疑,反而引发对培训机构管教尺度标准的讨论。有教育专家指出,体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成为教育手段。

家长授权书成"免责金牌"引争议

事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是,涉事机构出示了家长签署的"特殊管教授权书"。法律界人士表示,这种授权书的法律效力存疑,任何授权都不能凌驾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之上。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培训机构都在入学协议中加入了类似条款,有些甚至写明"同意适度体罚"。这种模糊表述给机构留下了操作空间,却让家长和孩子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行业乱象呼唤监管加码

此次事件折射出青少年培训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师资准入标准缺失、教学行为缺乏规范、投诉渠道不畅通等。业内人士透露,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很多机构为节约成本雇佣不具备专业资质的"教官",仅通过短期培训就上岗。专家呼吁,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针对青少年培训机构的专门管理办法,建立黑名单制度,同时加强对家长的法律宣传教育,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这起事件不仅是一个个案,更反映出当前青少年教育服务领域亟待规范的现状。如何在保证教育效果的同时,切实保护好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思考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