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草莓丝瓜芭乐鸭脖奶茶价格差异这么大?专家解读

4806png

近年来,网红饮品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草莓丝瓜芭乐鸭脖奶茶等猎奇组合频频登上热搜。从一线城市到县城步行街,同款产品的价格却能相差3-5倍,消费者常常举着38元一杯的"限定款"发出灵魂拷问:原料相似的奶茶,凭什么有些卖成奢侈品价?这种价格乱象背后,藏着新茶饮行业的"定价密码"。

原料供应链的"明暗双线"博弈

当你在连锁品牌店买到28元的草莓芭乐奶茶时,同款水果在茶饮原料批发市场可能只要1/3成本。头部品牌通过规模化采购、自建冷链物流降低鲜果损耗率,而小型门店则依赖本地批发市场的"次日达"供应链。更隐蔽的是"B级果"交易——外表有瑕疵但口感达标的水果,往往以市场价40%左右流入中低端茶饮市场,这直接导致成品价格分层。

网红营销的"情绪溢价"陷阱

某短视频平台爆火的"鸭脖奶茶"曾创下单店日销2000杯纪录,其原料成本不足8元却定价38元。品牌方透露,研发这类产品时"社交属性权重高于口感",包括限定杯套、异形吸管等周边设计就占15%成本。消费者为"打卡拍照"的社交货币付费,使得部分产品出现原料成本与售价倒挂的奇特现象。

地域租金带来的"空间税"差异

在北京三里屯的奶茶店,每杯要分摊4.7元租金成本,而同样品牌在二线城市商场仅需1.2元。有品牌采用"同城不同价"策略:核心商圈产品单价上浮20%-30%,用价格筛选消费人群。更极端的案例是某景区门店,利用"最后一公里"优势,将基础款奶茶定价超出市区店150%。

当消费者凝视奶茶杯里的分层渐变色时,看不见的价格构成也在剧烈分层。从果园到舌尖,每一环都可能成为价格的变量放大器,这或许就是新消费时代的"饮品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