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价格暴跌近%,专家解读未来走势
炎炎夏日,小龙虾配冰啤酒曾是夜宵摊的绝对主角,然而今年不少消费者发现,曾经"高不可攀"的小龙虾价格突然变得亲民起来。据全国多地水产市场监测数据显示,5月以来小龙虾批发价同比下跌近50%,部分产区甚至出现"虾贱伤农"现象。这个曾经缔造"千亿级产业神话"的网红食材,为何突然跌落神坛?价格腰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市场变局?
养殖规模激增打破供需平衡
近年来小龙虾养殖呈现爆发式增长,湖北、安徽、江苏等主产区养殖面积年均增速超过20%。2023年全国小龙虾总产量预计突破300万吨,较疫情前几乎翻倍。某水产批发市场负责人透露:"今年小龙虾上市初期,单日到货量就比去年多出三成,很多商户不得不降价促销。"业内人士分析,前几年的高利润刺激了农户盲目扩产,加之今年气候适宜导致产量激增,市场短期内难以消化如此庞大的供应量。
消费场景萎缩影响终端需求
与供应端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餐饮端消费明显遇冷。某连锁餐饮品牌采购总监表示:"今年夜市人流量减少,外卖平台小龙虾订单量同比下降15%。"疫情后消费者更倾向于居家简餐,而预制菜、社区团购等新渠道的分流,也稀释了传统餐饮场景的需求。更值得注意的是,Z世代消费者对"网红食品"的热情周期正在缩短,小龙虾面临的替代品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激烈。
产业链各环节利润遭挤压
价格暴跌正在引发连锁反应。在湖北潜江,不少养殖户表示:"现在卖虾刚够保本,如果算上前期投入其实是亏的。"中间商同样叫苦不迭,运输过程中5%-8%的死亡率让本就微薄的利润雪上加霜。下游餐饮店虽然进货成本降低,但客单价同步下滑,某品牌创始人坦言:"现在单人消费金额比去年少了30元,翻台率反而更低了。"这种全产业链的利润收缩,预示着行业即将进入深度调整期。
品质分级或成破局关键
面对市场变局,部分产区已开始探索差异化竞争。江苏盱眙推出"虾稻共作"精品虾,通过可追溯系统确保品质;湖北多家企业投资建设深加工生产线,将虾壳转化为甲壳素等高附加值产品。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专家指出:"未来小龙虾市场将加速分化,普通规格产品可能长期维持低价,但大规格精品虾和预制菜产品仍有溢价空间。"这种结构性调整,或许能为陷入价格战的从业者指明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