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震感引发关注:地震局发布权威解答,市民不必恐慌

6606png

近期,重庆多地市民反映感受到明显震感,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作为西南地区人口稠密的超大城市,重庆的地质安全始终牵动着千万市民的心。每当"地震""震感"等关键词出现,网络上往往充斥着各种未经证实的猜测,加剧公众焦虑。这种信息混乱的局面,正是当前应急科普领域亟待解决的痛点——如何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传递权威信息,消除公众恐慌?

重庆地震局权威回应震感来源

重庆市地震局通过官网和政务新媒体平台发布专项说明,确认近期震感主要源自周边地区的中强地震波及效应。监测数据显示,震中位于重庆200公里外的四川某县,震级4.8级,由于重庆特殊的地质构造,高层建筑对地震波有放大效应。地震专家特别强调,重庆主城区不在地震活跃带上,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现有震感完全在建筑抗震设计安全范围内。

建筑抗震标准保障城市安全

根据最新《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重庆大部分区域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重要建筑按7度设防。市住建委公开资料显示,全市新建建筑100%执行抗震设计规范,特别是超高层建筑普遍采用隔震支座、阻尼器等先进技术。工程抗震专家举例说明,重庆来福士广场等标志性建筑可抵御8度地震影响,相当于能抵抗6级左右地震的直接冲击。

手机预警系统覆盖率达98%

重庆市应急管理局披露,全市已建成覆盖所有区县的地震预警系统,通过电视、广播、手机APP等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目前"重庆地震预警"官方APP安装量突破1200万,配合三大运营商全网推送技术,预警信息可在震后6-8秒内送达用户。系统在今年3次周边地震中均成功预警,为市民争取到宝贵的15-30秒避险时间。

专家详解震感强弱差异原因

地质勘探专家接受采访时解释,同一次地震中,不同区域市民感受差异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所处楼层越高震感越明显;长江、嘉陵江沿岸的冲积平原地层会放大震动;建筑结构类型不同传导震动效果各异。该专家特别指出,轻钢结构的住宅抗震性能最佳,而老旧砖混建筑若出现明显裂缝应及时进行安全鉴定。

市民科学应对震感指南

市地震局联合市科协推出系列科普动画,指导市民遇到震感时应保持冷静,高层住户切勿盲目跑向楼梯间,应优先选择承重墙墙角、坚固家具旁采取"伏地、遮挡、手抓牢"的避险姿势。同时提醒市民通过"重庆发布""应急渝快办"等官方平台核实信息,避免传播未经证实的现场视频和伤亡数据,共同维护救灾信息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