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女儿小咘芽商标被抢注 商标局:正在审查中

534png

近年来,名人姓名、子女名字被抢注商标的事件频频登上热搜,从杨幂、易烊千玺到如今的张杰女儿"小咘芽",明星家庭隐私正成为商标抢注者的"新蓝海"。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仅2022年就有超过2000件名人相关商标申请,其中近三成涉及未成年人姓名。这种将他人情感符号商业化的行为,不仅触碰法律红线,更折射出当前商标注册体系的漏洞与公众知识产权意识的薄弱。

商标抢注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在电商平台搜索"商标注册代办",会出现大量标榜"包通过""急下证"的服务商。这些机构往往通过爬取热搜榜单、明星动态获取抢注目标,形成从监测到注册的完整产业链。有知情人透露,抢注一个热门商标成本不足2000元,转手却能卖出数万元,而未成年人姓名因自带流量属性更受追捧。张杰女儿名字被抢注事件中,申请人李某同时提交了12个明星子女相关商标,其商业意图不言而喻。

法律为何难阻恶意抢注行为

虽然《商标法》第32条明确规定"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但实践中维权周期长、举证难成为最大障碍。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数据显示,2021年涉及姓名权纠纷的商标案件中,权利人平均需要等待14个月才能获得裁决。更棘手的是,像"小咘芽"这类未正式公开的乳名,其姓名权认定存在法律模糊地带,给抢注者留下了操作空间。

明星家庭的维权困境

张杰谢娜夫妇目前尚未就商标抢注事件发声,这种沉默在业内被视为无奈之举。有娱乐法律师分析,明星公开维权可能适得其反:一方面会抬高被抢注商标的市场价格,另一方面可能暴露更多家庭隐私。此前某演员为孩子名字打官司时,反而引发更多抢注者关注其家庭成员信息,形成恶性循环。

商标局审查机制面临挑战

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人员回应称,"小咘芽"商标尚在实质审查阶段。但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系统对名人相关商标缺乏主动筛查机制,主要依赖事后异议程序。据统计,2022年商标局驳回的恶意注册申请中,仅7%是在初审阶段主动识别,其余均来自权利人投诉。这种被动监管模式,客观上助长了抢注者的投机心理。

公众知识产权意识亟待提升

在某社交平台发起的投票中,超四成网友认为"注册成功就是合法"暴露出认知误区。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指出,许多抢注者并非不知违法,而是赌权利人不会追究。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商家将抢注商标包装成"明星同款"营销,消费者在不知情中成为侵权产业链的末端环节。

随着"小咘芽"商标审查结果的临近,这个案件或将成未成年人姓名权保护的标志性事件。从长远看,建立名人姓名数据库、完善商标注册预警机制、加大恶意注册惩戒力度,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毕竟,每个名字背后承载的,都是不容侵犯的人格尊严与情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