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的弦一刻也不能松动:从灾害案例中吸取教训

3201png

近年来,从郑州"7·20"特大暴雨到甘肃积石山地震,频发的自然灾害不断敲响警钟。据应急管理部统计,2023年我国自然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80.5亿元。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防灾减灾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部分地区的防灾意识仍然薄弱,应急预案流于形式,这不禁让人担忧: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防灾减灾的弦一刻也不能松动,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郑州暴雨暴露的城市防洪短板

2021年7月20日,郑州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单小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突破中国大陆小时降雨量极值。这场灾害造成380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00亿元。事后调查发现,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应急响应机制滞后、民众防灾意识薄弱等问题突出。特别是地铁5号线淹水事件,暴露出地下空间防洪能力的严重不足。这警示我们,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重新审视城市防灾体系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日本防灾教育体系的启示

作为地震多发国家,日本建立了全球最完善的防灾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开始,防灾教育就被纳入必修课程,每个学期都会进行地震、火灾等应急演练。社区定期组织防灾训练,家家户户都备有应急包。2011年"3·11"大地震时,这种全民防灾意识发挥了关键作用。相比之下,我国防灾教育仍停留在表面,很多学校的应急演练流于形式。如何将防灾意识真正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智慧技术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发展,AI、物联网等新技术正在改变传统防灾模式。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已成功预警多次破坏性地震;阿里云城市大脑通过实时监测城市积水点,提升了内涝预警能力。但技术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预警信息如何精准触达每个人?如何避免"狼来了"效应?这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形成合力,构建更智能、更可靠的灾害预警网络。

基层社区的防灾能力建设

灾害来临时,第一时间开展救援的往往是社区力量。北京朝阳区某社区通过组建志愿者队伍、储备应急物资、定期排查隐患,形成了"15分钟应急响应圈"。但很多老旧社区仍存在逃生通道堵塞、消防设施缺失等问题。提升基层防灾能力,不仅要加大投入,更要创新管理模式,让每个社区都成为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担当

天津港"8·12"爆炸、江苏响水"3·21"爆炸等事故提醒我们,企业是防灾减灾的重要主体。部分企业为追求效益,忽视安全投入,最终酿成惨剧。新《安全生产法》强化了企业主体责任,但关键在落实。企业需要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将防灾理念融入生产经营每个环节,这既是对员工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