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的弦一刻也不能松动:专家解读最新应对策略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地震、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2023年夏季,我国多地遭遇罕见暴雨,城市内涝严重;而冬季又出现大范围寒潮,暴雪导致交通瘫痪。这些灾害不仅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更暴露出当前防灾减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面对日益复杂的灾害形势,如何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专家指出,防灾减灾的弦一刻也不能松动,必须与时俱进更新应对策略。
智能监测技术重塑灾害预警体系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智能监测正在改变传统防灾模式。新型传感器网络可实时监测地质活动、水位变化等关键指标,结合AI算法实现灾害的精准预测。例如,某省近期部署的滑坡预警系统,通过地下位移传感器和卫星遥感数据联动,成功预警了三次潜在滑坡险情。专家建议,应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智能监测平台,打通部门数据壁垒,让预警信息覆盖"最后一公里"。
韧性城市建设需要全要素升级
传统城市在应对灾害时往往显得脆弱,而韧性城市理念强调从基础设施到社区治理的系统性提升。这包括改造排水管网、建设海绵城市、加固老旧建筑等硬件措施,也包括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开展常态化演练等软件建设。上海市最新发布的韧性城市建设指南提出,到2025年将实现重要设施抗灾能力提升30%,社区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这种全要素升级模式正在被更多城市借鉴。
基层防灾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的自救互救往往能挽救更多生命。但调查显示,我国基层防灾力量仍显不足,部分社区缺乏专业应急队伍,群众防灾意识薄弱。专家呼吁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防灾网络,为每个社区配备经过专业培训的防灾指导员。浙江省试点推行的"防灾微站"模式值得推广,这些设置在小区内的微型站点配备基础救援设备,并由居民志愿者轮流值守。
跨区域协同机制破解救援难题
重大灾害往往跨越行政边界,需要区域协同应对。当前存在的救援力量分散、指挥体系不统一等问题,影响了救援效率。新出台的《跨区域应急救援协作预案》建立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工作机制,明确资源调配规则和指挥权限。在近期某流域性洪灾中,上下游三省通过该机制实现了水文数据实时共享、救援力量科学调度,大幅提升了抢险效率。
防灾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日本等灾害多发国家的经验表明,全民防灾素养的提升需要从基础教育入手。我国新版课程标准已明确将防灾知识纳入中小学必修内容,但实施效果参差不齐。专家建议采用情景模拟、VR体验等创新教学方式,让孩子在互动中掌握逃生技能。北京市某小学开发的"灾害体验教室",通过模拟地震晃动、烟雾逃生等场景,使学生的应急反应正确率提升了65%。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正在全国逐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