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重磅调查:健康证竟成买卖商品?办理乱象触目惊心
在餐饮、家政、美容等行业,健康证本应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屏障。然而近期多地曝出的"假健康证"产业链却让人触目惊心——只需花费一两百元,无需体检就能轻松"购买"到健康证明。这种公然造假的行为不仅让公共卫生防线形同虚设,更让消费者暴露在未知的健康风险中。央视记者历时三个月的暗访调查,揭开了这条灰色产业链的惊人内幕。
线上平台公然叫卖 假证制作形成产业链
调查发现,在多个电商平台和社交软件上,充斥着大量"代办健康证"的服务商。这些商家明码标价,普通证120元、加急证200元,承诺"免体检""包通过"。记者暗访时,某商家直言:"我们和体检中心有合作,你只需要提供照片和个人信息,其他的我们都能搞定。"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假证制作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伪造体检报告到仿制防伪标识一应俱全,有些甚至能通过简单的扫码验证。
部分体检机构监守自盗 体检流程形同虚设
深入调查发现,某些民营体检机构与中介勾结,成为造假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在南方某市,记者目睹了令人咋舌的一幕:数十人的"体检队伍"在十分钟内就完成了所有检查项目,其中多人根本没进检查室。该机构工作人员透露:"只要交了'加急费',我们就会在系统里标注合格。"更有个别公立医院外包的体检科室,存在工作人员私自收费、篡改体检结果的情况。
用工单位审查流于形式 催生市场需求
餐饮企业的招聘负责人向记者坦言:"旺季时人手紧张,只要应聘者能拿出健康证,我们基本不会深究真伪。"调查显示,超六成小微企业从未核实过员工健康证的真伪。某外卖平台站长甚至表示:"骑手流动性大,要是每个都认真查证,根本招不到人。"这种普遍的敷衍态度,直接助长了健康证买卖市场的畸形繁荣。
法律监管存在盲区 违法成本过低
现行《食品安全法》虽规定健康证造假可处5-10万元罚款,但实际执法中多以警告、小额罚款了事。某地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透露:"我们去年查处了30起假证案件,最终只有1起移交给警方。"更关键的是,对于购买使用假证的个人,目前缺乏明确的处罚依据。法律专家指出,这种"重机构轻个人"的监管模式,使得造假者和用假者都有恃无恐。
当健康证明沦为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不仅是对公共卫生体系的嘲讽,更是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漠视。央视此次调查曝光的乱象,亟待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技术防伪升级到联合执法,从源头打击到末端追责,需要建立全方位的监管闭环,才能真正筑牢公共卫生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