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参保企业中标万路由器采购项目,业内人士揭秘招投标潜规则

9525png

近年来,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领域的乱象频频被曝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从"天价采购"到"量身定制",再到最近曝出的"零参保企业中标"事件,这些现象不仅暴露出招投标制度的漏洞,更折射出行业监管的缺失。当一家连社保缴纳记录都没有的空壳公司,能够击败众多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成功拿下75万元的路由器采购项目时,人们不禁要问:招投标的水到底有多深?

空壳公司为何能屡屡中标

业内人士透露,在招投标市场,存在大量专门用于投标的"空壳公司"。这些公司往往注册时间短、无实际经营、无员工社保记录,却能在各类采购项目中频频中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行招投标制度对投标人资质审查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则是这些公司背后往往有"高人指点"。他们深谙评标规则,能够精准把控技术参数和商务条款,甚至提前获知采购需求,为"量身定制"投标方案创造条件。

评标过程中的"技术围标"陷阱

在路由器这类IT设备采购中,"技术参数"往往成为操控中标结果的关键。采购方会设置一些特殊的技术指标,这些指标看似合理,实则只有特定品牌或型号才能满足。更隐蔽的做法是,在评分标准中加大某些非关键性技术指标的权重,使得符合这些特殊要求的产品获得高分。而真正影响使用体验的核心性能指标,反而被弱化处理。这种"技术围标"的手法,让评标过程看似公平,实则暗藏玄机。

中标后的"转包"利益链

空壳公司中标后,往往不具备实际履约能力,这时候就会出现"转包"现象。中标企业以远低于中标价的价格将项目转包给实际供货商,从中赚取差价。更有甚者,中标企业可能只是充当"白手套",真正的供货商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条。这种操作不仅导致财政资金被层层盘剥,更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最终损害的是采购方的利益。

招投标乱象的治理需要多管齐下,既要完善制度设计,堵塞漏洞,也要加强过程监管,严惩违规行为。只有当招投标真正回归"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才能让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让市场竞争回归良性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