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四姑娘山因高反去世 卫生院回应是否存救援不及时问题

18png

近年来,随着户外旅游的兴起,高原地区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向往之地。然而,高原反应这一"隐形杀手"也频频引发悲剧。近日,一名游客在四姑娘山因严重高反不幸去世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家属质疑当地卫生院救援不及时,将高原旅游安全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再次推上风口浪尖。这起悲剧不仅暴露了个别景区应急体系的短板,更折射出当前高原旅游热背后的安全管理盲区。

高原旅游热背后的安全隐患

四姑娘山作为川西著名景区,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观光。数据显示,2023年暑期四姑娘山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5%,其中不少是来自低海拔地区的首次高原游客。然而,景区医疗资源配置与游客增长明显不匹配,部分区域甚至缺乏基础医疗点。业内人士指出,许多游客对高原反应认识不足,加上景区安全警示不到位,导致类似悲剧时有发生。此次事件中,遇难者出现严重高反症状后,家属反映救援人员近两小时才赶到现场。

卫生院回应救援时效性质疑

事发地日隆镇卫生院负责人表示,接到求救电话后立即派出医护人员,但因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延误了时间。卫生院出示的出诊记录显示,从接警到抵达现场用时1小时47分钟,期间医护人员通过电话指导家属进行应急处理。但家属提供的通话记录显示,首次求救后84分钟才见到救援人员。卫生院解释称,高原地区医疗资源有限,目前仅配备3名全科医生和2辆救护车,需要覆盖方圆50公里的多个景区。

高原应急体系存在哪些短板

专业登山救援队成员透露,四姑娘山区域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但景区内仅设有3个医疗点,且大多位于游客中心附近。在长坪沟、海子沟等热门徒步线路,出现紧急情况时只能依靠马帮转运,往往错过黄金救援时间。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民宿经营者为招揽生意,刻意淡化高原反应风险,甚至向游客推荐"快速适应"的偏方。当地旅游部门去年进行的突击检查发现,约30%的民宿未按规定配备氧气瓶等急救设备。

如何构建高原旅游安全防线

多位户外运动专家建议,高原景区应建立分级预警机制,在售票环节就进行严格的身体状况筛查。西藏某5A级景区的做法值得借鉴:所有游客需填写健康申报表,血压异常者被劝退;景区内每2公里设置应急氧舱,巡逻队配备便携式高压氧舱。此外,中国登山协会正在推动建立"高原旅游急救联盟",通过共享医疗资源、统一调度救援力量,力争将高原应急响应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景区和游客三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