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患怪病走路如僵尸,专家会诊寻找病因

2469png

近年来,罕见病患者的生存状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显示,我国有超过2000万罕见病患者,其中72.5%的患者需要辗转5家以上医院才能确诊。在这个背景下,一则"女子患怪病走路如僵尸"的新闻引发热议,该患者因肢体僵硬、步态异常辗转多地求医无果,最终由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寻找病因。这个案例折射出我国在罕见病诊疗领域面临的挑战,也引发了公众对特殊病例诊疗体系的思考。

罕见病诊疗困境:确诊平均需要5年

该女子出现的"僵尸步态"在医学上被称为"齿轮样强直",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典型表现之一。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统计,类似不明原因运动障碍病例的确诊周期普遍较长,平均需要5年时间。患者往往经历多次误诊,从基层医院到三甲医院反复就诊,不仅耗费大量医疗资源,更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这个案例中,患者先后被怀疑为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疾病,但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凸显了疑难病例诊断的复杂性。

多学科会诊破解诊断难题

针对这一特殊病例,医院组织了神经内科、精神科、遗传学等多学科专家会诊。会诊专家表示,类似"僵尸步态"可能涉及多种病因,包括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脑炎、代谢异常等。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基因检测和影像学检查,专家团队正在逐步缩小诊断范围。这种MDT(多学科诊疗)模式正在成为解决疑难罕见病诊断的有效途径,据国家卫健委数据,目前全国已有324家医院设立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

社会支持体系亟待完善

在关注诊疗技术的同时,患者的心理和社会支持同样重要。该女子因异常步态长期遭受异样眼光,产生严重社交恐惧。中国罕见病联盟调查显示,89%的罕见病患者存在心理问题,但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严重不足。专家呼吁,应建立包含医疗、康复、心理、就业等在内的全方位支持体系。目前北京、上海等地已开始试点罕见病综合关爱中心,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这种模式有望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