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安全漏洞?聋哑司机偷拍乘客视频引热议,平台回应来了

9407png

近年来,网约车安全问题频频登上热搜,从乘客隐私泄露到行车路线异常,每一次事件都牵动着公众敏感的神经。作为日常出行的重要方式,网约车平台的安全保障机制究竟能否让人放心?近日,一则"聋哑司机偷拍乘客"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再次将滴滴推上风口浪尖。视频中司机利用车内隐蔽摄像头多角度拍摄乘客,而平台审核机制形同虚设,这起事件折射出的不仅是单个案例的问题,更是整个网约车行业安全体系的重大漏洞。

聋哑司机身份成审核盲区

事件曝光后,涉事司机的聋哑人身份引发广泛讨论。据了解,该司机通过滴滴"无障碍出行"项目注册,但平台对特殊群体司机的监管存在明显疏漏。多位乘客反映,该司机在接单时常以"沟通不便"为由拒绝交流,实则借机偷拍。更令人担忧的是,其账号已运营半年之久,期间拍摄了大量乘客视频,却从未触发平台预警机制。

隐蔽拍摄设备突破安全防线

专业技术人员分析涉事车辆后发现,该车共安装有3个微型摄像头,分别位于后视镜、遮阳板及座椅头枕位置,拍摄范围覆盖全车。这些设备通过4G网络实时传输画面,且伪装成普通车载配件。值得注意的是,滴滴现行的"车型一致性"检测仅针对外观和基本配置,对电子设备的检查流于形式,这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乘客隐私保护形同虚设

根据滴滴最新版用户协议,平台明确禁止司机私自录音录像。但实际操作中,乘客往往在行程结束后才收到"本次行程未被录音"的提示。更讽刺的是,当受害者向平台投诉时,客服以"司机身份特殊需要理解"为由进行调解,而非立即封禁账号。数据显示,2023年滴滴收到的隐私侵权投诉中,有67%最终以优惠券补偿草草了结。

AI识别系统为何集体失灵

滴滴曾高调宣传其"桔视"系统具备AI实时监测能力,可识别异常拍摄行为。但本次事件中,司机持续数月的偷拍行为却未被发现。内部人士透露,该系统主要依赖司机端APP获取权限,当司机使用非注册手机或外接设备时,监控即刻失效。此外,平台为降低误报率,将图像识别敏感度人为调低,导致大量异常行为被系统自动过滤。

行业监管标准亟待升级

对比国内外网约车安全规范,我国现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对车载监控设备仅作"鼓励安装"的模糊表述。而美国加州已强制要求网约车公示摄像头位置,欧盟则规定所有监控数据必须实时加密。专家建议,应当建立驾驶员电子设备备案制度,将隐蔽拍摄纳入刑法规制范围,同时要求平台对异常影像数据承担连带责任。

面对舆论压力,滴滴出行发布声明称已永久封禁涉事司机账号,并将全面排查无障碍司机群体的运营情况。但公众更期待的是平台能重构安全体系,毕竟当科技便利与隐私保护的天平失衡时,每一次点击叫车按钮都可能成为未知风险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