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被关天致死案后续:继母生父上诉理由曝光,律师解读

2901png

近年来,儿童虐待案件频频引发社会关注,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刺痛着公众的神经。从"深圳父母虐童案"到"重庆姐弟坠亡案",这些恶性事件不仅暴露了部分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更折射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漏洞。近日,"女孩被关17天致死案"的后续进展再次引发舆论哗然,继母与生父的上诉理由曝光后,法律界人士的专业解读为我们揭开了案件背后的法理争议。

上诉理由引争议:被告方主张"管教过度"非故意伤害

据法院披露的案情细节,10岁女童在被继母和生父连续拘禁17天后不幸离世,尸检报告显示其全身多处外伤且严重营养不良。在一审判决中,两名被告因故意伤害罪和虐待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十五年。然而最新曝光的二审上诉状显示,被告方律师团队提出"管教行为虽有过当但无致死故意"的核心辩护观点,认为当事人仅存在教育方式失当,应当以过失致人死亡罪重新定性。这一辩护方向立即引发法律界激烈讨论,有专家指出,长期拘禁、断食等行为的主观恶意已明显超出正常管教范畴。

律师解读量刑关键:如何界定"长期虐待"与"临时管教"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张律师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本案的定罪争议焦点在于行为持续性与后果预见性。我国刑法第260条明确规定,虐待行为具有"经常性、持续性"特征,且加害人对严重后果应当具有预见义务。本案中17天的拘禁期间,被告既有用绳索捆绑的行为,又存在刻意减少饮食的客观事实,监控录像更记录下多次殴打情形。张律师特别指出:"当管教行为导致未成年人连续多日无法正常进食、活动时,就已构成刑法意义上的虐待行为,不能简单以家庭教育权作为免责事由。"

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后的司法实践新挑战

随着2021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此案成为检验"最严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的典型样本。中国政法大学李教授分析指出,该案二审将面临三个维度的考量:一是新法确立的"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如何体现在刑事判决中;二是家庭成员虐待案件是否应当区别于普通伤害案件从严惩处;三是如何平衡家庭教育自主权与儿童基本生存权。值得关注的是,本案发生时社区网格员曾两次上门走访却未能发现异常,这也暴露出强制报告制度在基层落实的盲区。司法机关的最终判决,或将为此类案件树立新的裁判标准。

这起令人心碎的案件仍在司法程序中推进,而它留给社会的思考远超出个案本身。从家庭教育到社会监督,从立法完善到司法裁量,如何为未成年人构筑真正密不透风的保护网,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持续关注与行动。当类似的悲剧一再发生,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那句老话——孩子不只是父母的孩子,更是社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