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女子身份证丢失后被结婚,这些漏洞要注意

4874png

近年来,个人信息泄露引发的"被结婚""被法人"等离奇事件频频登上热搜。就在上个月,某地女子因身份证遗失,半年后竟发现自己"已婚"且育有"子女",而这一切都源自他人冒用其身份办理的结婚登记。此类事件暴露出我国婚姻登记系统与身份证管理系统存在严重的信息壁垒,更折射出公民身份信息被冒用的巨大风险。当一张小小的身份证可以轻易突破多重审核关卡,我们不得不追问:还有多少类似的漏洞正在威胁着每个人的合法权益?

婚姻登记系统为何成为身份冒用重灾区

现行婚姻登记条例规定,当事人办理结婚登记只需提供身份证和户口本原件。多地民政部门工作人员透露,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全国婚姻登记系统未与公安人口数据库实时联网,仅能通过肉眼比对照片、简单询问等人工方式核验身份。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地区为完成"跨省通办"的考核指标,甚至简化了异地婚姻登记的核验流程。这种"认证不认人"的漏洞,使得不法分子用捡拾或盗取的身份证就能完成婚姻登记,给受害者带来财产分割、债务承担等无穷后患。

被结婚背后的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记者暗访发现,某些中介公然在社交平台兜售"包过结婚登记"服务。他们通过收购遗失身份证、PS伪造人像照片、雇佣相貌相似者冒充等全套操作,帮助客户实现"闪婚"目的。这些服务的购买者中,既有为获取购房资格的炒房客,也有企图制造共同债务的诈骗团伙,甚至存在跨境婚姻欺诈集团。某地警方破获的案件显示,犯罪团伙利用被冒用身份办理的结婚证,短短半年就套取住房公积金、信用贷款超百万元,暴露出金融系统与民政部门间的信息屏障同样形同虚设。

四重防御体系为何全面失守

从身份证挂失补办到婚姻登记,本应存在四道防火墙:公安部门的挂失公示系统、民政部门的人证核验、银行系统的开户审查、大数据局的政务信息共享。但现实是,这些系统各自为政形成信息孤岛。更荒诞的是,某受害者发现被冒名结婚后,当地民政局竟以"婚姻登记属于具体行政行为"为由,要求其先提起行政诉讼撤销登记。专家指出,这种"谁主张谁举证"的处置方式,实质上将行政机关的审核责任转嫁给无辜群众,与《民法典》规定的"撤销虚假婚姻登记"条款严重背离。

当我们在享受"最多跑一次"的政务便利时,此起彼伏的"被结婚"事件犹如一记警钟。它不仅暴露出部门间数据壁垒的致命缺陷,更折射出某些领域改革"重效率轻安全"的倾向。在数字化浪潮中,如何平衡便利与安全,将成为检验政府治理能力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