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金条被曝含杂质?官方回应称将彻查并公布结果

4666png

近年来,随着黄金投资热潮的兴起,银行金条凭借其高纯度、低溢价和便捷回购等优势,成为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然而,近期一则关于工商银行金条疑似含杂质的消息在社交媒体发酵,迅速引发市场震动。多位投资者晒出检测报告显示,部分工行金条纯度未达承诺的99.99%,其中检测出微量银、铜等金属元素。这一事件不仅让"银行金条是否真金不怕火炼"成为热议话题,更暴露出贵金属投资市场监管的灰色地带。

第三方检测报告引发市场震荡

事件起源于某财经博主发布的对比检测视频,该视频显示送检的三家银行金条中,工行金条在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下出现异常波峰。随后多家检测机构跟进披露,部分批次工行"如意金"的杂质含量在0.008%-0.015%之间,虽未突破国标规定的99.95%纯度下限,但与其宣传的"AU9999"标准存在差距。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送检金条多购自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初期间,且集中在特定销售区域。

工行紧急启动全链条质量追溯

面对舆论压力,工商银行在事发48小时内连发两份声明,承认已成立由副行长牵头的专项调查组。根据其官网披露,调查范围涵盖原料采购、精炼加工、质量检测、仓储运输等全流程,特别对争议批次的留样进行复检。有内部人士透露,工行已暂停与某精炼厂的合作,该厂近两年承担了工行约30%的金条代工业务。与此同时,工行APP悄然下架了产品页面中的"四九金"宣传语,改为更符合国标的"足金"标识。

行业标准与消费者认知存明显鸿沟

中国黄金协会专家指出,现行GB/T 4134-2021标准对"足金"的定义是纯度≥99.0%,而银行宣传的"AU9999"属于企业自定标准。这种标准与营销话术的错位,导致消费者产生认知偏差。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银行金条大多采用"原料采购+委托加工"模式,部分银行对代工厂的质量管控仅停留在抽检层面。某检测机构负责人透露,他们近年受理的贵金属检测中,银行金条不合格率约为1.2%,主要问题正是微量元素超标和重量公差。

这场风波暴露出贵金属投资市场亟待加强的监管盲区。随着工行承诺的"7个工作日内公布最终调查结果"期限临近,投资者都在等待一个能重塑行业信心的答案。无论结果如何,此次事件都已为整个黄金投资市场敲响警钟——当"真金白银"遭遇信任危机,仅靠品牌背书已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