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发布!一图读懂十大核心亮点

5431png

近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以及80%以上的城镇就业。然而,融资难、市场准入壁垒、政策执行不统一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民营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如何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发布,这部法律将为民营企业带来哪些实质性利好?让我们通过十大核心亮点一探究竟。

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面临"玻璃门""旋转门"等隐性准入障碍,某些领域看似开放实则难以进入。新法明确规定,除负面清单外,各类市场主体均可平等进入,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特别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将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机制,确保民营企业获得平等参与机会。此外,政府采购将提高中小企业份额,预计每年可释放超万亿市场空间。

构建融资服务长效机制

融资难、融资贵是民营企业的老大难问题。此次立法创新性地提出建立"白名单"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优质民企给予信用贷款支持。同时要求商业银行设立民营企业专项信贷额度,贷款增速不得低于平均增速。更值得关注的是,法律首次明确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担保费率不得超过1%,这将直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科创板、新三板也将优化制度,为民企上市融资开辟绿色通道。

强化权益保护与纠纷解决

针对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新官不理旧账"问题,法律专门设立"政府履约"章节,要求各级政府对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和合同约定不得违约毁约。建立涉企政策调整缓冲期制度,重大政策变动需给予6个月适应期。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将建立快速审查、确权和维权通道,侵权案件审理周期压缩至3个月内。特别设立民营企业投诉举报平台,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从这些亮点可以看出,《民营经济促进法》不是简单的政策宣示,而是通过制度设计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法律中关于平等保护、公平竞争、规范监管等规定,将有效改善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随着配套细则的陆续出台,这部法律必将成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