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称婚登方便不意味可以随便,结婚登记需谨慎对待

4079png

近年来,随着"跨省通办""一网通办"等便民政策的推行,结婚登记手续越来越便捷。然而,这种便利却催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闪婚闪离现象激增,婚姻诈骗案件频发,甚至有年轻人将结婚视为"体验生活"的儿戏。某民政局数据显示,2023年"五一"假期后离婚预约量同比上涨37%,其中婚龄不足半年的占比高达21%。当结婚变得像网购一样简单时,我们是否忽略了婚姻的法律重量?正如律师提醒的:婚登方便不意味可以随便,结婚登记需谨慎对待。

婚姻登记便利化背后的法律盲区

全国联网的婚姻登记系统确实解决了"跑断腿"的难题,但电子化流程也弱化了法律告知效果。部分年轻人在手机端完成预约时,往往跳过《婚姻法》告知页面直接勾选"已阅读"。律师指出,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当事人对夫妻共同债务、财产分割等关键条款认知模糊。更有个别案例显示,有人利用异地登记信息差,在未解除前段婚姻关系的情况下重复登记,最终因重婚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九块钱工本费背后的百万风险

看似廉价的结婚证实则关联重大法律效力。北京某律所处理的案例中,男方在婚后第3天借款300万用于赌博,债权人依据《民法典》第1064条主张夫妻共同债务。尽管女方坚称不知情,但因借款发生在婚姻存续期且无法证明未用于共同生活,最终被判承担连带责任。律师特别强调,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债务、医疗签字权、遗产继承权等法律后果,远比9元工本费沉重得多。

情感冲动与法律冷静期的错位

与离婚冷静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结婚登记仍保持"即时生效"模式。杭州某区法院数据显示,2023年受理的24起彩礼返还纠纷中,有13起婚姻关系存续未超90天。心理学专家指出,多巴胺分泌高峰期做出的婚姻决策,往往忽视对方征信记录、家族病史等重要信息。部分省市已开始试点"结婚登记告知承诺制",要求双方书面确认已了解配偶的职业状况、健康状况等核心信息。

便捷化服务更需强化责任教育

深圳某婚姻登记处创新设置的"法律知识答题"环节显示,参与测试的准新人中,仅29%能准确说出夫妻法定权利义务。多地民政部门正在推广"电子婚姻档案"服务,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典型案例和法规解读。法律界人士建议,在登记流程中嵌入强制性的法律常识微课,并建立婚姻登记信用档案,对短期内多次结婚离婚的当事人启动法律风险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