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如何照护?国家将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

8039png

界面新闻记者 | 翟瑞民

2025年7月23日,据民政部网站消息,民政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的通知》(简称《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

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家层面以消费补贴形式支持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将推动降低失能老年人照护支出压力,更好满足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刚需。

失能老年人,指因意外或疾病,身体或精神出现损伤导致生活能力或社交能力丧失的老年人,年龄通常为60周岁及以上。

2024年9月,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报告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情况时介绍,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到2050年达到5800万左右。

陆治原表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面对庞大的失能照护需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工作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与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下一步。民政部将以失能照护为重点,建立稳定的多渠道养老服务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符合条件的照护项目纳入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持续探索中央财政支持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工作,适时研究扩大保障对象范围。

民政部和财政部这次印发《通知》提出,要发挥财政资金示范带动作用,挖掘养老服务消费潜力,以更好满足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刚需和推动养老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互促进。

《通知》明确,本次项目补贴对象为经统一评估为中度、重度和完全失能等级的老年人,补贴项目包括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其中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主要包括助餐、助浴等“六助”服务,以及康复护理、日间托养等;机构养老服务包括长期服务(入住机构时间在30天以上)和短期服务(即“喘息服务”,入住机构时间在30天以内)。补贴资金将通过“民政通”(含小程序、APP)以电子消费券形式按自然月发放,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在购买养老服务时,可以在消费券额度内按比例抵扣相关费用。

《通知》介绍,项目将于2025年7月起,在浙江省、山东省、重庆市以及辽宁省沈阳市、安徽省滁州市、江西省新余市、四川省成都市等试点地区先行开展,后续将根据试点情况于2025年底前在其他省份推开。各个地区的项目实施期限为12个自然月。

资金来源方面,该项目补贴资金总体按照9:1原则实行央地共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中央承担比例分别为85%、90%、95%。各省份根据中央财政资金分配情况按比例承担地方支出责任,省以下补贴资金分担办法由省级财政确定。

《通知》指出,项目坚持自愿申请原则,老年人及其代办人可以通过“民政通”注册申请,按照《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国家标准评估后符合条件的失能老年人将按月获得电子消费券。

两部门强调,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细化风险防范措施,守牢资金使用红线底线,一旦发现经营主体或失能老年人不符合有关资格要求,或存在骗取套取补贴资金行为,要及时收回补贴资金,并依法依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民政部加强对地方开展项目的全链条督促指导,构建线上异常交易预警系统,通过大数据比对核验等方式,对异常交易进行预警,防范虚假交易、骗补套补等行为。财政部门要对资金拨付不及时、不到位等情况及时督促,严防中央财政资金被挤占挪用。

针对失能老人照护,此前我国已经在构建并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820.1万张机构养老床位中,护理型床位占比达58.9%。许多地方采取多种补贴办法鼓励养老机构集中收住失能老年人,探索将失智老年人纳入失能老年人照护一并考虑。

发展长期护理险是解决失能老年人照护问题的主要抓手。从2016年起,我国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2020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截至2023年年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覆盖49个城市、1.8亿参保人,累计有236万人享受待遇。

2024年12月,民政部和财政部已发布《关于做好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等群体集中照护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对入住养老机构的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等群体给予补助,并对收住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等群体的养老机构结合绩效考核结果予以适当补贴。

陆治原在上述报告中介绍,我国将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法立法进程,将失能老年人照护相关重要制度安排纳入法治轨道。聚焦失能老年人照护,进一步调整完善政策项目措施,推动养老服务与社会保障、健康支撑协同发力,加快形成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