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一男子因造谣艾叶镇火灾被罚,警方提醒勿传谣

12644png

在信息爆炸的社交媒体时代,一则未经核实的消息往往能在几分钟内引发全民热议。从"抢盐风波"到"疫苗谣言",网络谣言的破坏力不断刷新公众认知。近日,自贡一男子因编造"艾叶镇火灾致多人伤亡"的虚假信息被警方行政处罚,再次将网络谣言治理这一社会痛点推向舆论中心。据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各级网络举报部门共处置谣言信息超过200万条,数字背后是每个普通网民都可能遭遇的信息陷阱。

谣言制造者为何屡禁不止

自贡警方通报显示,违法行为人张某在业主微信群发布"艾叶镇某小区火灾烧死7人"的虚假视频,导致该视频在多个社交平台扩散。经消防部门核实,实际火情仅造成财产损失。心理学研究表明,灾难类谣言往往包含"伤亡数字""现场视频"等刺激性元素,这正是张某的谣言能在2小时内获得300余次转发的原因。造谣者通常利用公众的恐惧心理和从众效应,通过虚构细节增强可信度,而部分网民缺乏核实意识,习惯性"随手转发",无形中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

警方执法记录仪拍下关键证据

办案民警透露,张某到案后最初矢口否认造谣,直到警方出示其微信聊天记录和转账记录。调查发现,张某为提升短视频账号热度,故意将外地火灾视频标注本地地点发布。值得注意的是,警方通过溯源发现,该谣言传播过程中还衍生出"消防通道被堵延误救援"等三个变异版本。这些证据链的完整固定,既体现了公安机关的执法规范化水平,也为类似案件处置提供了"教科书式"的办案样本。

AI技术正在改变谣言治理模式

自贡网安部门介绍,本案能够快速侦破,得益于新投入使用的"谣言雷达"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语义分析、图像识别等技术,可实时捕捉辖区内的异常信息流。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公安机关利用AI技术识别谣言的速度比人工巡查提升47倍。但技术手段并非万能,网警提醒民众牢记"三不"原则:不轻信未核实信源、不传播存疑内容、不恶意篡改信息。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以应急管理、消防等官方发布为准。

这起案件折射出的深层问题值得思考:当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发布者时,如何守住法律与道德的边界?警方通报中特别强调,即便是"好心提醒"也可能构成违法。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散布谣言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可处10日以下拘留。而在民法典时代,谣言受害者还可以提起名誉权诉讼,让造谣者付出更沉重的法律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