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根廷奇娜去世看低血糖危害,医生给出急救建议

2873png

近日,阿根廷知名演员奇娜因低血糖昏迷不幸离世的消息震惊全球,这一悲剧再次将"隐形杀手"低血糖推上风口浪尖。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因低血糖导致意外伤亡的案例超过200万例,其中糖尿病患者占比高达67%。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成为常态,越来越多人正在无意识地踏入低血糖的危险地带,却对突发症状的识别和急救知识一无所知。

低血糖发作时的"死亡信号"往往被忽视

当血糖值低于3.9mmol/L时,人体会先后出现冷汗、手抖、心慌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以及注意力涣散、行为异常等中枢神经缺糖表现。但临床数据显示,38%的患者首次发作时会误认为是普通疲劳。更危险的是,部分长期糖尿病患者会出现"无感知性低血糖",直接跳过预警阶段陷入昏迷。奇娜的案例警示我们,即便没有糖尿病病史,长期节食、过量饮酒也可能导致突发性低血糖危象。

黄金5分钟急救决定生死存亡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专家指出,低血糖昏迷超过6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脑损伤。现场急救必须遵循"15-15原则":立即进食15克速效碳水化合物(如4片葡萄糖片、半杯果汁),15分钟后复测血糖。对于意识障碍者,切忌强行喂食,应立即采取"稳定侧卧位"防止窒息,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常见的巧克力、冰淇淋因含脂肪会延缓糖分吸收,反而会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智能设备正在重构血糖管理生态

随着连续血糖监测(CGM)技术的普及,动态血糖仪配合手机APP已能实现分钟级预警。美国糖尿病协会最新指南建议,高风险人群可佩戴具有跌倒检测功能的智能手表,当监测到异常出汗或心率变化时自动触发警报。国内部分三甲医院已开通"低血糖急救绿色通道",通过物联网手环实时传输患者血糖数据至云端,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这种"预防-监测-急救"的全链条防护模式,或将改写低血糖的防治格局。

从明星猝逝的悲剧到日常生活中的潜在风险,低血糖防治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构建防护网。当我们为奇娜扼腕叹息时,更应意识到:那些突如其来的晕眩和手抖,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最后求救信号。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或许能在某个危急时刻,为自己或他人按下生命的重启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