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鱼泡在绿水表演引担忧 景区:藻类无害已加强清理

5618png

近年来,随着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各类景区特色表演成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然而,在追求视觉效果和网红效应的同时,一些表演项目也频频引发争议。从动物表演的伦理问题到高危特技的安全隐患,如何在创新体验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难题。近日,一则"美人鱼表演池水发绿"的视频在网络热传,再次将景区水质管理与表演安全推上风口浪尖。

藻类滋生致表演池变"绿水"引质疑

网传视频显示,某景区美人鱼表演池水体呈现明显绿色,表演者在浑浊的水中完成高难度动作,引发游客对水质安全和表演者健康的担忧。多位现场游客反映,池水能见度较低,近距离观看时能闻到轻微异味。水生生物学专家指出,水体发绿通常是藻类大量繁殖所致,虽然多数藻类无害,但某些蓝藻可能分泌毒素,长期接触可能引发皮肤过敏或呼吸道不适。表演者每天需在水中工作数小时,其职业健康风险值得关注。

景区回应称已启动水质应急处理方案

面对舆论质疑,该景区运营方迅速发布声明,承认近期因持续高温天气导致池水藻类增殖加速。技术检测报告显示,当前藻类主要为无害的绿藻门物种,未检出致病微生物。目前采取了三项措施:每日增加两次水体循环过滤频次,投放食品级除藻剂,表演时段启用紫外线杀菌系统。现场可见工作人员正在使用专业设备清理池壁藻类附着物,表演区域水质已有明显改善。景区承诺将把水质监测数据在官方平台每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文旅项目如何平衡视觉效果与生态安全

此次事件暴露出特色演艺项目在水体管理上的共性难题。业内人士透露,为营造梦幻效果,多数水下表演场馆采用蓝色灯光配合人工造景,这种环境反而加速藻类生长。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专家建议,新建项目应考虑配备智能水质监测系统,将水温、PH值、浊度等参数纳入实时监控。南京某海洋馆分享经验称,他们通过引入食藻鱼群构建生态平衡,配合定期换水,既保持水体清澈又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随着游客环保意识提升,绿色演艺正成为行业新趋势。

该事件持续发酵的同时,抖音平台#景区水质大挑战#话题下,已有数十家文旅单位主动晒出自家水处理流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指出,这反映行业正在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演艺场所水体管理规范》,为行业提供明确标准。对于游客而言,选择正规场馆、关注安全提示、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同样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