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紧急发声:坚决遏制央企非主业投资
近年来,央企跨界投资引发的资源错配问题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从地产巨头转战新能源汽车,到能源企业扎堆光伏产业,非主业扩张带来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现象日益凸显。据财政部数据显示,2022年央企非主业投资规模同比激增23%,部分项目投资回报率不足3%,这种"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正引发监管层高度警惕。
非主业投资背后的风险链条
央企盲目扩张业务版图往往伴随着系统性风险。某建筑类央企跨界金融领域导致百亿坏账的案例尚未平息,又有能源企业因盲目收购文旅项目陷入债务泥潭。这些非主业投资不仅消耗企业大量现金流,更因专业人才匮乏、管理经验不足形成"跨界陷阱"。审计署报告指出,近三年央企非主业亏损项目中,83%存在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的问题。
监管利剑出鞘划定投资红线
国资委此次明确要求建立"主业清单"管理制度,将央企业务严格限定在3个以内核心领域。对新能源、人工智能等热门赛道投资,必须证明与主业的协同效应。值得关注的是,新规首次提出"投资收益率不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5倍"的硬性指标,这意味着那些为规模而扩张的"面子工程"将彻底失去生存空间。
专业化重组催生新增长极
在限制非主业投资的同时,国资委鼓励通过专业化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国中化与中国化工的"两化重组"就是典型案例,合并后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8%,在种业、新材料等领域形成突破。这种"术业有专攻"的发展模式,正在成为央企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数据显示,经过主业聚焦的央企,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较多元化经营企业高出2.3个百分点。
市场化机制防范运动式收缩
为避免政策执行中的"一刀切",国资委特别强调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于确需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允许通过"特别审批通道"进行论证。某军工央企负责人透露,其芯片项目因符合"卡脖子"技术攻关方向,在提交产业链安全评估报告后获得特批。这种既保持战略定力又保留灵活性的监管智慧,正在为央企转型提供制度保障。
随着新规实施细则的陆续出台,央企发展即将迎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新阶段。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征程上,聚焦主业或许正是解开高质量发展密码的关键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