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发声强调'三个集中' 推动国有资本优化配置

6161png

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如何突破"大而不强"的困境,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据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企业资产负债率仍高达64.8%,部分行业存在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问题。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不高、产业集中度不足等痛点愈发凸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资委近期重磅发声,强调推动国有资本向"三个集中"优化配置,引发资本市场强烈反响。

聚焦主责主业 破解"四面出击"困局

近年来,部分国有企业存在业务范围过广、资源分散的问题。某能源央企旗下竟有200余家各类子公司,涉及房地产、金融等十余个非主业领域。国资委此次明确要求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正是直指这一顽疾。通过建立主业和培育业务动态管理制度,将推动央企砍掉"旁枝末节",把有限资源集中到电网、石油石化、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中国中化与中国化工实施重组后,农药业务全球市场份额跃居第一,就是最好的实践案例。

战略性重组打造行业"国家队"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我国仍存在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难题。国资委提出的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意味着将掀起新一轮战略性重组浪潮。通过跨央企、跨层级整合,重点培育像中国中车这样的世界级企业。近期中国宝武重组中钢集团后,粗钢产能突破1.5亿吨,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12%,示范效应显著。这种"强强联合"模式,将助力更多央企在半导体、新材料等战略新兴领域实现突破。

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动能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2.5%,远低于民营科技企业。推动国有资本向创新链关键环节集中,意味着要改变"重资产、轻研发"的惯性思维。国资委正在建立研发投入视同利润考核机制,支持央企组建创新联合体。国家电网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云平台,中国移动牵头完成5G国际标准制定,这些案例证明,只要机制到位,国有企业完全可以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未来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或将涌现更多央企创新标杆。

这场以"三个集中"为抓手的改革,正在重塑国有资本发展新格局。从资本市场反应看,相关央企上市公司近期股价平均涨幅达15%,显示出市场对改革成效的期待。随着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有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