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发声回应社会关切:央企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4845png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企业债务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债务风险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近期部分央企债券价格波动、信用评级调整等事件频频登上热搜,引发市场对央企债务风险的广泛讨论。在此背景下,国资委最新发声回应社会关切,明确表示"央企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这一表态无疑给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央企债务规模与结构全景透视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4.8%,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连续4年保持下降态势。从债务结构来看,央企长期债务占比超过70%,短期偿债压力相对较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国资委持续推动下,央企带息负债比率持续优化,高成本债务有序置换,债务期限结构更趋合理。以国家能源集团为例,其通过发行超长期债券等方式,成功将债务平均期限延长至8年以上,大大缓解了短期偿债压力。

债务风险防控体系日趋完善

近年来,国资委建立了覆盖全链条的债务风险防控体系。一方面,完善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对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动态监管;另一方面,强化负债约束,将资产负债率纳入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国建筑等企业创新采用"现金利润"考核指标,要求子企业保持合理现金流水平。此外,国资委还推动建立了央企债券风险应急处置机制,确保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央企盈利能力支撑债务安全

2023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8万亿元,利润总额2.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3%和7.5%。稳定的盈利能力为债务偿还提供了坚实保障。以中国石油为例,尽管面临国际油价波动等挑战,但其通过提质增效,经营性现金流持续向好,完全覆盖债务本息支出。同时,央企普遍保持较高信用评级,中国移动、国家电网等企业国际信用评级均维持在A区间,融资渠道畅通,再融资风险可控。

市场化债转股成效逐步显现

作为降杠杆的重要举措,市场化债转股在央企层面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宝武通过债转股引入社会资本300亿元,资产负债率下降近5个百分点;中国重工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后,每年减少财务费用超10亿元。这些案例表明,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方式优化资本结构,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负债水平,还能引入战略投资者,改善公司治理,实现多方共赢。

国资委此次明确表态"央企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既是对当前央企财务状况的客观判断,也体现了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坚定决心。随着各项改革措施深入推进,央企债务结构将持续优化,抗风险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