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静雯谈股市:'只要不卖就当存钱',这种心态能战胜熊市吗?

5435png

近期A股持续震荡,上证指数在3000点附近反复拉锯,无数股民在"抄底"与"割肉"间痛苦徘徊。数据显示,2023年沪深两市投资者数量突破2.2亿,但超60%的股民年内账户亏损。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贾静雯"只要不卖就当存钱"的投资态度引发热议——这种看似佛系的投资策略,真的能帮助普通投资者穿越熊市吗?

长期持有策略的心理博弈

贾静雯的观点折射出典型的"处置效应"心理,即投资者倾向于过早卖出盈利股票而长期持有亏损股票。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这种心理在熊市中可能形成双重陷阱:一方面错失止损时机导致亏损扩大,另一方面又因"损失厌恶"而拒绝调仓换股。但若持有的是优质资产,如沪深300成分股等核心资产,长期持有的确可能穿越周期。关键区别在于,真正的"存钱思维"需要严格筛选标的,而非简单套用"不卖"公式。

存钱与投资的本质差异

银行存款具有保本特性,而股票投资本质是风险资产。2022年Wind数据显示,A股个股年化波动率平均达35%,远超存款利率波动。把股票当存钱罐的前提是:所选企业必须具备持续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例如某消费龙头近十年ROE保持在25%以上,这类资产才具备"越跌越买"的价值。普通投资者若不加区分地应用"不卖策略",可能陷入"价值陷阱"——持有基本面持续恶化的股票,最终变成真正的"股东"。

仓位管理的艺术

彼得·林奇的"鸡尾酒会理论"揭示,大众对股市的悲观情绪往往出现在市场底部区域。但真正决定投资成败的,是仓位控制与资金管理。专业机构通常采用"核心+卫星"策略,将60%资金配置指数ETF作为"存钱"基础,40%用于机动操作。对于个人投资者,与其纠结"卖或不卖",不如建立分档买入计划。例如设定每下跌10%加仓10%的资金,既避免一次性满仓被套,又能有效摊薄成本。

市场永远在贪婪与恐惧间摇摆,但历史数据给出启示:2005年、2014年等历史大底时期,坚持定投沪深300的投资者,五年后年化收益均超过15%。或许贾静雯的"存钱论"真正价值,在于提醒我们区分市场噪音与企业价值,用长期视角看待优质资产的波动。正如巴菲特所言,股市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才是称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