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去美元化加速!专家称关税政策是重要推手

4746png

近年来,全球贸易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俄罗斯、伊朗到巴西、东盟国家,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开始探索本币结算机制,一场静悄悄的去美元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而在这场货币体系重构的背后,美国近年来频繁挥舞的关税大棒正成为重要推手,迫使各国不得不重新思考对美元体系的依赖。

关税武器化加速全球货币体系重构

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美国将关税作为经济武器的做法引发了连锁反应。数据显示,美国对全球商品征收的平均关税税率从1.6%飙升至3.3%,针对中国的部分商品关税甚至高达25%。这种单边主义做法不仅破坏了多边贸易体系,更让各国意识到过度依赖美元结算系统的脆弱性。当SWIFT系统成为制裁工具,当美元支付可能随时被切断,寻找替代方案就从理论探讨变成了迫切的现实需求。

金砖国家引领去美元化实践

在去美元化进程中,金砖国家表现尤为突出。俄罗斯在遭受制裁后迅速转向人民币和本币结算,其美元储备占比从2018年的46%骤降至2023年的11%。印度与俄罗斯建立了卢比-卢布支付机制,巴西与中国签署了本币贸易协议,南非也在积极推进非洲大陆自贸区内的本币结算。这些实践正在形成示范效应,一个平行于美元体系的新型支付网络已初现雏形。

能源贸易成去美元化突破口

石油美元体系一直是维持美元霸权的重要支柱,但这一格局正在被打破。沙特首次表示对非美元石油交易持开放态度,伊朗石油出口已全面转向人民币结算,俄罗斯更是建立了从天然气到粮食的卢布支付体系。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海湾国家达成的LNG贸易人民币结算协议,标志着全球最大能源进口国与主要出口国之间正在构建新的结算范式,这对石油美元体系构成了直接挑战。

数字货币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发展为去美元化提供了新工具。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已在跨境支付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超过1200亿元的国际结算。俄罗斯开发的SPFS系统、欧盟的INSTEX机制都在尝试建立替代SWIFT的支付渠道。特别是CBDC(央行数字货币)的兴起,使得绕过美元清算系统进行点对点跨境支付成为可能,这种技术层面的突破正在削弱美元在支付基础设施方面的垄断优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助推本币结算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催生了亚洲本币结算的新实践。东盟内部本币结算占比已提升至19%,中日韩三国央行签署的本币互换协议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在拉美,南方共同市场国家正在讨论共同货币方案;非洲大陆自贸区则计划推出非洲跨境支付系统。这些区域合作机制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流动性支持,正在为去美元化创造制度保障和市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