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约定:年前一起上学年后一起创业的感人故事

6330png

在当下快节奏的创业浪潮中,人们常常感叹商业伙伴间的信任危机。据《2023年中国创业环境白皮书》显示,78%的初创企业失败源于团队矛盾,而真正能携手走过30年风雨的合作伙伴不足3%。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关于时间与承诺的故事正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两位老同学用30年光阴兑现了年少时的创业约定。

课桌下的商业计划书

1993年的中学教室里,两个少年在数学课本的掩护下,偷偷传阅着用作业本手写的"商业计划"。当时年仅15岁的张伟和李明,在班主任眼中不过是两个爱做白日梦的孩子。谁能想到,那张被没收的"零食代购策划书",会成为三十年后估值过亿的社区团购平台雏形。

三十年的人生分岔路

大学毕业后,张伟进入国企端上铁饭碗,李明则南下深圳闯荡。2008年金融危机时,在纺织厂当科长的张伟差点下岗,而做外贸的李明也遭遇客户跑单。那个除夕夜,两人在老家烧烤摊碰杯时发现,当年写在作业本上的商业模式,居然完美契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区经济。

微信群里重启的梦想

2018年同学聚会后,沉寂多年的班级群突然活跃起来。每天凌晨,两个中年男人在群里激烈讨论到深夜,其他同学笑称他们"像极了当年自习课传纸条"。不同的是,这次他们用Excel代替了作业本,用微信支付测试着当年设想的"邻里代购"模型,三个月内就在各自小区跑通了商业闭环。

儿女眼中的"疯狂老爸"

当张伟辞去副处长职务时,读大学的女儿整整一周没和他说话。李明更是在股东会议上,被做VC的儿子质疑商业模式太"老旧"。直到2020年疫情期间,他们搭建的社区互助平台单日订单突破10万,两个家庭才真正理解:这个迟来三十年的创业,早就在岁月沉淀中具备了年轻创业者难以企及的优势。

养老院里的路演现场

如今,他们的银发创业团队已成为行业佳话。最令人动容的是,当年没收他们"商业计划书"的班主任,现在住在他们平台服务的养老社区里。老人总爱向访客展示那张泛黄的作业纸,上面稚嫩的笔迹写着:"等我们长大了,要一起开家公司——1993年6月18日"。

在创投圈追逐Z世代创业者的今天,这个故事让我们重新思考:真正的商业智慧,或许就藏在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约定里。当同龄人开始规划退休生活时,这两位"90年代创业者"正用三十年积累的人脉、经验和信任,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商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