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巴方回应AI换脸短剧:已启动法律程序维权
近年来,AI换脸技术引发的侵权乱象愈演愈烈,从明星肖像被恶意嫁接至低俗内容,到普通人成为"深度伪造"的受害者,技术滥用正挑战法律与道德的底线。近日,一则关于迪丽热巴遭AI换脸出演短剧的消息引爆网络,相关视频在多个平台传播后,其工作室迅速发表声明称"已启动法律程序维权",再次将这一社会痛点推向舆论中心。当技术便利与人格权保护产生激烈碰撞,这场维权行动或将成行业治理的关键案例。
AI换脸短剧泛滥暴露技术滥用危机
在某短视频平台搜索"明星AI剧",立即弹出数十个以当红艺人为主角的合成视频,播放量普遍超过百万。这些作品通过深度伪造技术将明星面部移植到他人身体,搭配狗血剧情吸引流量。法律专家指出,此类行为已涉嫌侵犯肖像权、名誉权,甚至可能构成《民法典》规定的"伪造他人身份"犯罪。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黑产团伙已形成"盗脸-制作-分发"的产业链,通过付费群组兜售定制视频,单条售价高达上万元。
热巴方强硬维权释放行业警示信号
不同于以往发律师函的常规操作,热巴工作室此次直接提及"已取证完毕并启动法律程序",维权力度显著升级。知情人士透露,涉事短剧不仅使用AI换脸技术,还捏造了"明星塌房"等虚假情节,对艺人形象造成实质性损害。值得注意的是,声明的重点追责对象包括"视频制作者及传播平台",这意味着短视频平台或将面临共同侵权责任。这种全面追责的维权策略,可能为后续同类案件树立标杆。
技术中立性原则遭遇司法实践挑战
在杭州互联网法院2023年审理的类似案件中,被告以"技术中立"为由抗辩,但法院最终认定"技术使用目的具有明显违法性"。判决书特别强调,当AI换脸技术应用于具体场景时,必须进行"合法性三重审查":是否取得授权、是否改变原作品表达、是否损害他人权益。此次热巴案若进入诉讼阶段,关于"合理使用"边界的司法认定,可能直接影响未来AI内容创作的合规标准。
平台审核漏洞加速侵权内容病毒式传播
调查发现,多数侵权短剧通过"打标签"方式规避审核,例如标注"AI合成""娱乐特效"等字样。某MCN机构负责人透露,部分平台算法会主动推送这类争议内容,"因为完播率和互动数据特别好"。网络安全专家指出,现有AI识别技术已能检测出98%的深度伪造视频,但平台投入的审核资源明显不足。此次事件后,多家平台已紧急下架相关视频,但如何建立"事前拦截+事后追责"的全链条机制仍是待解难题。
随着热巴方案件进展持续发酵,北京互联网法院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受理的AI侵权案件同比激增240%。这场由顶流明星发起的维权行动,正在技术狂飙的时代划出一道至关重要的法律红线。